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意見》(教職成[2005]1號)的精神,筆者所在學校從2005年開始組織高三年級的學生參加社會實習。筆者從那時起一直負責學生的實習就業工作,在一線指導實習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實習生的紀律觀念差、責任意識薄弱、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突出,他們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會搬出實習生的身份,說不干就不干。中職學生的這些特點使他們在準備職業方面有別于大學生。筆者認為中職學生要成為受企業歡迎的人,需要具備以下七種職業意識。
一、習慣意識
學習基礎差、漠視學校紀律、不接受批評、和老師頂嘴是中職學生常犯的毛病;在企業,認真接受培訓、遵守工作規范是企業對員工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中職學生立足職場的前提。
二、服從意識
在職業指導課上,筆者曾經給出這樣一道選擇題:
今天來溫泉的客人特別多,上午11點,眼看毛巾很快就要用完,主管分別叫甲、乙、丙、丁到洗衣房運一車毛巾來,他們回答如下:
甲:“我現在有事做,遲一點再說!”乙:“為什么叫我不叫他?”丙:“剛上班時那車是我運來的,現在又叫我,不公平。”丁:“好,我現在去。”
如果主管叫的是你,你……
結果全班同學都選了最佳答案丁,而實際上真正能像丁那樣做的卻是少數。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其實是能判斷怎樣做最好,但實際行動卻有所偏差,其根本原因在于有的學生怕吃虧,喜歡討價還價;有的學生不愿意服從安排,他們常把“為什么”掛在嘴邊。中職學生這種思想認識,將嚴重影響他們今后的職業發展。
三、吃苦意識
筆者所在學校與市、鎮多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人才供求關系,筆者發現80%的用人單位都要求應聘者能“吃苦耐勞”。而90后的中職學生大部分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家庭物質條件優越,他們嬌生慣養、拈輕怕重,不愿意吃苦,也吃不了苦。因此在走出校園之前,中職學生要做好吃苦的準備。
四、責任意識
對職業人來說,承擔并履行職業責任是關鍵。責任心強不強是用人單位考核員工的重要內容。然而中職學生的責任意識相當薄弱,主要表現為對自己不負責,對集體不負責。經驗告訴我們,對自己、對集體不負責任的人很難會對他人、對企業負責。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中職學生要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責任意識,使自己今后能承擔起家庭和社會的責任。
五、團隊合作意識
今天的企業都很重視團隊文化建設,都想方設法讓每一個員工認同企業的追求目標和價值,自覺地以廠為家、與公司共命運。筆者所在學校校企合作企業——利成服裝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的閆經理這樣說:“我們要求員工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基本素質,其中個人的基本素質尤其重要。所謂基本素質就是通過我們的指點和教導,新員工能夠很快地成為我們團隊的一分子。”即該企業視員工的團隊合作意識為最重要的基本素質。然而90后的中職學生個性張揚、我行我素,他們大多數只是在為自己著想,團隊意識的缺乏必然會令他們在企業里處處碰壁。
六、服務意識
職業教育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而珠三角地區的第三產業占當時GDP的比重越來越大,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對服務業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旅游學校,每年都輸送酒店管理和烹飪專業的學生到市內的國際、京華等五星級酒店實習。實習生們每天都接待來自五湖四海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如何讓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關鍵在于服務人員是否具有良好的服務意識。然而,中職學生比較任性和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更多地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具備良好的服務意識者不多。
七、人際交往意識
中職學生的首次就業基本上是企業的一線崗位,這些辦公室基礎文員、服務一線生產一線人員都需要與人打交道。如何處理好與上司、同事以及客人之間的關系是每一位中職畢業生涉足職場的必修課。
在日常生活及實際工作中,中職學生只要善于自我反思,做生活的有心人,以上職業意識是可以逐漸形成的。
(作者單位:中山市三鄉鎮理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