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自動化生產技術可以顯著提高生產效率,然而其局限性也顯而易見,即無法很好地適應中小批量生產的要求。隨著制造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自動控制技術、數控加工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等的迅猛發展,柔性制造技術(FMI)應運而生。柔性制造技術也稱柔性集成制造技術,是現代先進制造技術的統稱。柔性制造技術集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和制作加工技術于一體,把以往工廠企業中相互孤立的工程設計、制造、經營管理等過程,在計算機及其軟件和數據庫的支持下,構成一個覆蓋整個企業的有機系統。
一、專業定位
高職柔性制造技術專業培養的是面向裝備制造現代企業柔性制造技術人才需求,以區域經濟發展為依托,能夠從事生產線和柔性制造系統的設計和操作,并可以從事機電企業相關崗位的數控編程、數控機床操作、產品質量檢驗、產品銷售及售后服務等崗位工作的一線技術及管理的高技能人才。
根據企業專業需求和專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國家職業標準,來確立該專業的核心崗位(生產線的設計和操作、數控機床操作)和相關崗位(普通機床操作、產品銷售及售后服務),繼而通過所確定的崗位群來構建該專業的職業能力(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確定該專業的基礎課程、核心課程、拓展課程以及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并確定適合職業能力培養方式的課程評價方式。
二、職業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就業者或高職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許多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改革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問題。在早期的職業培訓領域,教學雙方的關注點更多地集中在操作技能的掌握上。此時,職業能力基本等同于操作能力、動手能力。20世紀70年代,德國經濟產業由“以技術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德國社會教育學家梅騰斯提出了關鍵能力的概念,并最終把職業能力劃分為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個性能力。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國政府采取一系列職業教育改革措施,并最終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職業核心能力國家標準體系和較為成熟的核心能力開發模式。2005年,歐洲議會也通過了歐洲委員會關于為終身學習而建立歐洲認證框架的提案(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for lifelong learning,簡稱E-QF),該框架以職業能力為基準,以終身學習為目標,包容多種認證方式。美國勞工部在《關于2000年的報告》中指出,未來的勞動者應具備5種關鍵能力;澳大利亞國家培訓部認為,關鍵能力是指有效地參與正在出現的工作形式和工作組織所必需的能力,是在工作情境中綜合應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
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主任陳宇提出包括三個層次的職業能力概念,這三個層次是:特定能力、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所的姜大源研究員認為,職業能力在縱向層次上可分為兩部分:基本生存能力——專業能力,綜合職業能力——關鍵能力;在橫向結構上可分為三個部分: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其中專業能力指的是:具備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技能與相應的知識,包括單項的技能與知識、綜合的知識與技能。方法能力是指具備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學習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計劃的步驟、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獨立學習新技術的方法、評估工作結果的能力。社會能力指的是具備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行為能力,包括人際交往、公共關系、職業道德、環境意識,例如與同齡人相處的能力、在小組中合作的能力、交流與協商的能力、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能力以及認真、細心、城實、可靠等品質。
三、職業能力分析與課程體系的構建
縱觀職業能力概念的形成、發展過程,以及各種典型的職業能力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到各國對職業能力概念的理解已經非常接近,并呈現出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征。在這種背景下,本文以核心崗位和相關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要求為基礎,按照姜大源研究員的職業能力的劃分,進行柔性制造技術專業的職業能力分析。在實施過程中,邀請本專業行業、企業的資深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學校的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組成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對該行業的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及方法能力進行詳細周密的分析,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借鑒其他示范性職業技術學院不同專業的課程設置體系,最終把職業能力的培養細分為技術基礎能力培養、專業基礎能力培養、核心能力培養、拓展能力培養四個階段,據此來構建出本專業系統化、網絡化的課程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并構建出本專業的職業能力和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
四、確定教學內容
系統化、網絡化的課程體系結構確定后,可以按照課程體系中的能力要求,來確定課程和課程內容?,F以生產線安裝與調試能力為例,來說明要達到本能力所需要設置的課程和課程內容,圖2為職業核心能力中獲得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能力的課程設置圖。為了培養此能力,按照知識體系的能力要求,采用遞進方式設置了電子電工技術、現代檢測技術、機床電氣與PLC控制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柔性自動化技術概論、生產線的安裝與調試等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學生基本具備生產線的安裝與調試能力。
每一項職業能力所需要的課程和課程內容確定之后,按照知識體系的結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規劃課程體系,制定教學計劃,并提交由專業骨干教師和企業專家組成的專業建設委員會審查討論,總結討論稿后,再進一步完善提高,最終確立本專業的課程體系和教學計劃。
五、職業能力評價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既要落實在日常的教學中,又要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評價的內容是學生的職業能力,以檢驗教學目標是否實現。而職業能力不單純是職業技能,而是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綜合整體。職業能力評價應該遵循有效性、可靠性、公平性、靈活性的原則,并體現“以學生為中心”。
在職業能力的要求下,評價過程中要注意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方面的考核,不再以一張試卷評定學生課程成績的優劣,考核評價方式改為開卷或閉卷筆試、口試、設計制作、技能操作、用人單位鑒定等多種形式,評價方面涵蓋出勤、紀律、學習態度、回答問題、作業、章節小測、實際操作、技能比賽成績、課程設計制作成果等多種方式。
本文從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角度,對柔性制造技術專業的職業能力進行了詳盡的劃分,并構建了本專業網絡化、系統化的課程體系結構。在此基礎上,對本專業的職業評價進行了簡單的探討,強調了評價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原則,提出了多樣化的評價方法。
(作者單位:遼寧裝備制造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