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東省高州農業學校在長期的服務三農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扎根基層,掌握農業生產的發展方向,在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的進程中,有的放矢地開展農民培訓,培訓形式靈活而有實效,重點推廣新品種、新方法和新理念。
關鍵詞:培訓 農民 新品種 新方法 新理念
近年來,廣東省高州農業學校種植專業教師在指導農業生產,發展農業經濟的過程中,始終把提高農民素質,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增強勞動力生產技能作為工作的關鍵環節來抓,不斷探索教學培訓的新路子,積極借鑒職業教育的新方法,注重農業技術人才的挖掘和培養,突出抓好農民的實用技能的培訓,從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整體科技水平的提高。
一、深入調查研究,掌握種植業發展現狀
當前,從農業生產和農村總體情況來看,本地一些優質名種的水果或農作物品種出現了嚴重的退化現象,農產品原有的風味正在慢慢消失。科學種植水平較低,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低,農作物管理粗放,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呈惡性循環,農業經濟效益低,究其根源,就是農業科技水平低,農民素質低,實用技能少。
二、服務農民,扶持“一鄉一品”
如何扎實有效地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我們面臨的一道難題。針對這種情況,在市政府科技興農目標的指引下,我們協同農業主管部門,周密制定方案,把大力加強農業適用技術培訓作為工作的重點,把種植新技術培訓作為主要手段,推進農業科技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
近年來,各級政府加快培育農村區域經濟特色,做大做強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形成了“一鎮一特色,一品一支柱”的產業發展格局。茂名市發展農業的思路是,建立糧食、水產、畜牧、蔬菜、油料、竹林、南藥、蔗糖、蠶桑等十大主導農業產業,以荔枝、龍眼、北運菜、水東芥菜、鮮淮山、蠶桑、三華李等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帶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在農業主管部門的統一規劃下,我們從每個鄉鎮,從本地資源和條件出發,最大限度地發揮當地優勢,培育一個主導產業,建設一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促進生態循環理念和先進技術應用,實現農業發展向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力素質和管理創新轉變,推行產業化、標準化和設施化生產,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在此基礎上,學校與農業主管部門技術人員一道,到鄉鎮、村組為種植戶開展相關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自2002年起,我們就根據作物的生長周期性,分期、分階段、分區域地實施培訓工作,開展優質淮山薯栽培、水稻無公害栽培、花生栽培、北運蔬菜栽培、高州北部山區反季節番茄栽培、爆皮黃番薯栽培、首烏栽培、香蕉病蟲害防治、科學使用農藥等專題培訓,推進生態現代農業進程。
三、創辦田頭學校,培訓內容有的放矢
1.推廣新品種
我們廣泛宣傳各類農作物優質、高產、專用、高效新品種,使良種進村入戶,家喻戶曉,引導農戶因地制宜選擇新品種,提高他們對農作物新品種的興趣,并且我們做好新品種與新技術組裝配套,做到良種良法一起推,充分發揮良種的增產增效作用。加強管理,做好農作物新品種的區域布局,因地制宜推廣新品種。抓示范區建設,突出以點帶面。實踐證明,我們建立示范區,可直觀、形象地展示新品種的豐產性、抗病性和適應性等優良特性,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信得過,是加快新品種推廣的有效途徑和好形式,有利于促進農作物優質、專用、高效新品種在較大范圍內推廣。
2.推廣科學種植的新方法
我們廣泛開展宣傳國家發展無公害農作物生產的政策法規,讓無公害農作物生產的政策法規和技術要求家喻戶曉。針對本地一些特色作物品種退化、品質變劣的問題,開展了儲良龍眼品種提純與復壯的研究,并取得預期成效。我們也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為種植戶進行香蕉、番薯的品種提純與復壯,實行脫毒育苗,為種植戶提供健康種苗。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的服務,展示香蕉、水稻測土配方施肥的成果,引導農民在生產中多施有機肥,采用平衡施肥技術。向農民宣傳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強調綜合防治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以實例說明合理的栽培制度和綜合治理能減輕病蟲害的發生,推廣物理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使濫用農藥的情況得到改變。
3.推廣無公害栽培的新理念
我們向農民講解我國加入WTO后,國際市場設置的環境和安全標準的技術要求,這也是我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門檻,讓種植者明白實行無公害栽培是種植業的必由之路。
四、方法靈活,開拓農技推廣新局面
1.科技能人帶動
科技致富能人帶動的核心是選擇和培養產業基地的科技致富能人,輻射帶動廣大農戶。學校農科培訓工作在與產業示范基地的對接建設中,選擇一些種植能人作為科技致富能人重點培養,手把手指導試種,取得理想的效果。一些種植專業戶因此而認識到科學種植的重要性,紛紛以各種手段改變一些傳統的方法。例如,由學校教師領銜的高州北部山區反季節番茄栽培項目,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該項目改變了傳統的秋冬季種植番茄的習慣,利用山區夏季氣候溫涼的氣候特點,引導農民種植夏季番茄,巧打時間差,實現了番茄高效益栽培的目標,讓山區農民實現了增收致富的夢想,也讓更多的村民看到了科學種植的優越性。
2.科技示范轉化
我們通過與農業主管部門聯合,構建政府推動、市場拉動、示范帶動的運行機制,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高州北部山區反季節番茄生產示范基地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學校派出專業教師攜帶科技信息,通過示范和培訓相結合,種好成果示范田,辦好科技示范區,帶動產業示范帶,推廣栽培新模式。借助高校及科研部門的力量形成了番茄反季節栽培的模式,并輻射至鄰近各鎮,形成一個以蔬菜基地為中心的新品種和新技術輻射圈,帶動農民增收效果顯著。
3.利用項目做好培訓
農業科技開發項目是農業科技教育的關鍵要素和軸心,是連接農業、科技、教育的重要樞紐,也是農業科技與培訓結合的體現方式。因此,依靠農業科技開發項目抓好科技教育培訓是我們培訓的重要特色之一。幾年來,我們緊緊抓住這一結合點開展工作,圍繞農業科技開發項目做培訓。我們根據本市的農業技術綜合開發項目,在鄉鎮開展了10多期種植專業戶培訓班,根據項目的實施情況,在當地開展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和栽培技術等培訓班,使受訓者掌握該農業項目的全套生產知識和技能,做到開發一個項目,培養一批人才,推廣一項技術,致富一方農民。
4.不拘形式,注重效果
我們在進行農技的培訓過程中,不拘形式,只注重效果。凡是有利于推動教育培訓的方式和方法,凡是有利于促進農村科技整體水平提高的培訓渠道和辦法,我們都予借鑒并實施。幾年來,我們采取了現場培訓、課堂培訓、網絡培訓及書本培訓等眾多的教育培訓方式對農民群眾進行全方位的培訓,通過科技趕集和現場會等多種形式宣傳農業適用技術。
五、今后的設想
今后,我們要樹立面向三農,服務于區域經濟的觀念。增強面向區域經濟、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拓展教育服務的社會功能。積極主動投入“農科教結合”“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計劃”“陽光工程”等工作。要加大直接服務區域經濟的力度。我們要做好農業、科研和教育的有機結合,使其相互融合,服務于農業經濟的發展;組建農業職業教育、科研和產品開發集團,使有限的教育、科技、產業資源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作者單位:廣東省高州農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