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一是大學生活的開始和基礎,由于現實與理想的落差,使得很大一部分新生產生了迷茫和心理焦慮現象,為幫助廣大新生順利度過大學生活,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文章從學生特點入手,分析闡述了如何做好大一新生的教育工作。
[關鍵詞]大一新生;教育管理;工作
一、大一學生的特點
(1)充滿激情又易產生挫折感。剛踏進大學校門的新生對一切新事物都充滿好奇,對社團活動、兼職工作、談戀愛、網絡、游戲等等都充滿了激情。大多數學生選擇大學的目的是將來有一份不錯的職業,可進入大學后,對理想前途的憧憬與面對的現實社會的強烈對比,心理相對脆弱的學生就難免出現挫折感。(2)心理落差產生失落感。部分學生認為所考取的學校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學校,從而產生失落感。在自身能力期望值方面,由于高等教育與中、初等教育存在差異,學生們過去在中學出類拔萃。上大學后競爭激烈,發現自己十分普通,無法找到自己的位置,由此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因此許多學生感覺大學生活沒意思,和想象中的大學不一樣,表現出喜悅和興奮后的迷茫和恍惚。(3)焦慮、抑郁感較強。到了大學以后,由于新目標還沒有確立,一下子失去了學習動力,同時由于教學方式的改變,老師一次課講上十幾頁甚至幾十頁的內容,容易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的減弱甚至缺失,很多學生開始感到了壓力,焦慮和抑郁心理隨之而生。主要現象體現在上課睡覺、沉溺于網絡,考試掛科等。(4)人際關系不夠協調。進入大學以后,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相對個性化,人際交往的范圍比以前有所擴大,人際交往日趨社會化、復雜化。(5)缺乏目標,失去動力。上大學以前只想著考大學,考上大學之后就覺得生活沒目標,不知道學習還為什么。盡管有很多新生能夠感受到社會對人才越來越高的要求,但由于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的欠缺,面對相對充裕的可支配時間,卻不懂得去把握它,對人生的道路缺乏規劃,沒有目標,失去前進的動力。
二、針對大一新生特點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大一學生則處于思想的萌芽階段,如果能在這個階段加以正確地引導,將會收到較好的效果。因此,除了利用高校的兩課陣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還需要在學生中普及思想道德知識、強化學生的道德意識,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做事。因此,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注重思想教育與實踐相結合,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受教育,增強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感。(2)肯定學生優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大一階段的學生,他們的自尊心很容易被挫傷,因此,教師應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應多鼓勵和肯定。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發現他們的點點滴滴的進步并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使他們在學習中不斷地體會到成就感,逐漸樹立學習的信心。(3)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首先要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觀念,幫助和引導他們制定正確的學習目標和計劃,做好大學的學業規劃,并不斷地鼓勵和督促他們。幫助學生在學習上盡快進入角色,強調學生在學習方法上注意改進,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4)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活動中可以增強團隊意識,注重集體榮譽和團結精神的鍛造,克服學生注重自我的狹隘的思想意識;通過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能有效地將各種管理思想、管理意識注入到學生活動中,培養自覺參與意識和自覺接受教育的能動性,特別是如今社會上各種不良思潮嚴重侵蝕大學校園的環境下,要積極主動地占領校園文化陣地,為廣大學生提供高雅、健康、多樣的精神食糧。(5)注重加強心理教育。針對大一學生存在的失落感,人際交往困惑、學習困難等原因產生的心理焦慮、抑郁等現象。應注重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素質教育輔助活動。定期舉辦專題講座,利用報刊、廣播、網絡等媒體加大對心理知識的宣傳力度,普及心理衛生常識,建立新生心理檔案及心理干預機制。要通過給學生開辦講座的形式,告訴學生青年大學生心理上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心理疾病以及預防和矯正辦法。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學會各種生活技能,即分析和解決問題、應付挫折、表達思維和情緒的宣泄,以及學會各種心理求助的方法。另外,開展經常性的心理健康調查與研究工作,為對學生心理狀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有意識地開展學生心理問題研究,著力加強問題發現的途徑和處理問題的方法的研究,進行及時的歸納、整理,采取積極、主動的辦法和措施,克服可能出現的情況。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有效地引導,避免心理問題的積累并因此影響到正常的學習、生活。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大一新生工作是整個學生工作的開端。讓我們以滿腔的熱情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