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的精神文化, 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它主要包括學校價值取向、學校精神、學校風氣、學校形象四個方面。高職院校在“十二五”文化建設中,重視精神文化建設,探索有效方法、路徑、載體,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精神文化,對于提升學校凝聚力、影響力、競爭力、吸引力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校文化;精神文化
經過10多年的發展,全國高職院校已有1280多所。在建設新校區、改造老校區的同時,各校普遍重視文化建設,提升了辦學層次,促進了學校改革、發展、穩定。但反觀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或多或少存在著重物質文化、輕精神文化的現象;即使在精神文化建設中,也尚需形成自己的鮮明特色。而精神文化恰恰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對其他文化建設起著統領作用。高職院校在“十二五”文化建設中,重視有自身特色的精神文化建設,對于提升學校凝聚力、影響力、競爭力、吸引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職院校精神文化的概念、內涵及作用
(1)高職院校精神文化,是指各校在辦學實踐和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為師生員工普遍認同的一種文化現象,它主要包括學校價值取向、學校精神、學校風氣、學校形象四個方面,既能夠賦予學校及其師生員工蓬勃向上的旺盛生命力,又能夠反映學校及其師生員工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和個性特色。(2)高職院校精神文化的內涵及作用:一是指學校積淀形成的共同的價值取向,主要包括學校的辦學理念、育人方針、校訓和師生員工的理想信念、目標追求、道德觀念等,它引導著學校的發展方向和師生員工的思想行為,使學校群體容易達成共識、形成合力。二是指學校凝練形成的校本精神,它是學校在各種環境下得以發展壯大的支柱,是激勵師生員工為實現美好目標奮發進取的動力。三是指學校培育形成的整體風氣,主要反映在黨風、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及管理作風等上面,它可以對師生員工的心態、意識、情操和行為等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夠使師生員工自覺地遵守學校的群體約定和規范。四是指學校塑造形成的綜合形象,除了硬件上的校容校貌凸顯學校特色,更需軟件上的整體素質和文明程度彰顯社會魅力,良好的學校軟件形象,既能吸引學生及家長選擇本校就讀,也能吸引企業來校合作和招聘人才。
二、高職院校精神文化建設的問題及原因
(1)高職院校精神文化建設的問題。一是體現價值取向的校訓大都看不出高職特色和學校個性,有的流于形式,有的趨于雷同,這樣的校訓就不一定都能得到很好的踐行;二是絕大部分高職院校缺乏外顯的學校精神,即使顯現學校精神,大都也是跟形勢的口號式的;三是雖然各校都已重視學校風氣建設,但實際上往往是抓抓放放、緊緊松松,尤其在學風、班風建設上下的功夫不多,這種缺失長效機制保障的學校風氣建設是很難奏效的;四是為了學校的生存和發展,現在各校都很注重塑造形象、打造品牌,但往往投資硬件建設多,花精力抓軟件建設少,這樣塑造出來的學校形象就不一定校園環境和人的言行舉止都美好。(2)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第一,由于高職院大都是中專校升格的,往往為提高品位向本科院校靠,對校訓沒有深入探究,因而形成的校訓與本科院校大同小異,也自然就體現不出自身的特色。第二,由于大學精神是近幾年才提出的,本科院校也在探索中,高職院校出現的學校精神缺乏自身特點也就不足為怪。第三,由于高職院校普遍學生多、教職工少,教學、管理任務比較繁重,往往在學風、班風建設和師生員工形象塑造等方面顯得力不從心,產生斷斷續續的現象。
三、建設有自身特色精神文化的思考及對策
(1)高職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設應有自身特色。高職院校應以“十二五”文化建設為新起點,進一步提高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和實現文化自強,將文化建設的重心從外延轉向內涵,積極建設有自身特色的先進精神文化,以此統領其他文化建設,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應有貢獻。(2)建設有自身特色精神文化的對策。具體可從以下幾點探索方法、路徑、載體:一是從高職的獨特性和學校的個性來審視、梳理現有精神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厘清學校“十二五”文化建設,特別是精神文化建設的思路。在具體建設中,既要傳承已有的體現高職院校特色的優秀精神文化,又要對優秀精神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二是從高職院校的辦學歷史、行業背景、地域文化、學校特色和精神面貌等凝練學校精神、職業精神,培養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升華價值觀、人生觀、審美觀等,端正教育態度、學習態度、工作態度等,增強責任意識、競爭意識、團隊意識等,完善積極向上、誠實守信等健康心態,健全學校精神文化系統,并選樹先進典型,營造見賢思齊氛圍。這樣建設精神文化,必將凸顯高職院校特色。三是學校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活動文化等,都是精神文化的載體。在這些文化建設中,要以精神文化為靈魂,在具體的校標、校徽、校旗、校歌、校服、圖騰、雕塑、景點、文本、圖案、符號和各類活動中,都要體現學校精神文化。
總之,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高職院校在“十二五”期間下功夫建設有自身特色的精神文化,既是提高學校凝聚力、競爭力的需要,也是增強社會影響力、吸引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