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可不是夏天的專利,在醫生們看來,干燥的冬天其實比夏天更容易導致身體里的火亂竄。氣溫降低,機體抵抗力下降,氣候干燥,飲食起居不規律,不注意養生保健,就很容易內火“叢生”。
冬天的火氣不比夏天弱
生活在北京的郭泉是IT民工,經常熬夜加班。幾天下來,嗓子常常干啞難受,痛起來就不愛吃東西,多喝水也不管用。人因此瘦了一大圈。
在女友的強烈堅持下,他去醫院進行檢查,才知道這是嚴重的“上火”癥狀。北方的冬天極其干燥,加上室內空調暖氣不斷,身體極易脫水。而忙碌和熬夜更會加倍消耗精力和體力,出現上火不足為奇。
頻繁地上火對身體健康有很大影響,由此導致的免疫力下降還會給其他疾病提供可乘之機。而身體上了火,情緒肯定也會上火。
28歲的肖林林在上海一家外貿公司做銷售,進入冬季,她明顯感覺自己心煩意亂,“有時候在辦公環境下,坐立難安。”回到家,老公和孩子的一點小錯誤在她眼中也放大N倍,因而爭吵不斷。
檢查后得知,這是肝火旺盛導致的情緒不定、多思多慮,“冬天人都不愛出門,長時間待在室內不活動,身體自然會出現問題。”
夏天人體容易上火與高溫天氣有關,但夏日人們普遍飲食清淡、喜歡多喝水,一旦上火,可以輕松借助清熱類的藥物去火。而冬天的火,卻因上火原因復雜,去火工作難度陡然增加。
查明“火”源
要滅火,先查火源。冬日上火的原因通常如下:
休息不夠。夏天日照時間長,許多人只需要六小時甚至更短的睡眠時間就能恢復精力,而冬天,休息時間需要保證至少八小時。習慣凌晨后入睡的人,很容易因休息不夠導致體內的陽氣浮越,出現“火氣重”的種種表現,不過這種火氣是虛火而非實火,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味用寒冷的清熱解毒類藥物或食物,很可能會導致“火氣”更加嚴重。
飲食不當。冬天是重口味、大補的飲食季節。為了獲取更多熱量,肉食是冬日主菜,尤其是牛羊肉等容易上火的肉類,加上火鍋、燒烤等煎炸熏烤的烹制方法,北方人還喜歡飲酒取暖,這些熱性食物易造成消化不良,食物積聚在消化道內產生“熱氣”,導致本來就干燥的虛火身體加上了實火。
補過頭。冬季養生旺季,各種補品排山倒海而來。其實,進補需要根據個人體質進行,不管是虛火體質還是本就實火旺盛的身體,再大補一通,只會火上澆油。
不敢用藥。冬季上火不能像夏季時肆無忌憚地大喝涼茶、用瀉火藥,因為冬季本就寒涼,再加上下火藥,則無異于釜底抽薪,耗氣傷陰,加重癥狀。而不用藥,就只能干看著火勢洶洶,滅不掉。
情緒失調。都市生活壓力大,白領階層尤甚。中醫有“七情化火”之說,意思是憂郁、憤怒、思慮過度等都會使身體機能失去平衡狀態而生“火”。
不吃藥也能“滅火”
不敢輕易吃清熱藥,又擺脫不了重口味食物的誘惑,加上身體本就虛弱,去火工作如投鼠忌器。但理清了上火的原因,一一化解,也能把“火”輕松熄滅。
1.隨時補充水分。冬季干燥,常喝溫水可以解決許多問題,包括冷卻體內燥熱,促進表皮循環,還能沖刷口腔中的細菌菌落,抑制生長。“上火”時可多喝舒緩茶飲,例如薄荷、苦茶、菊花、金銀花等花草茶,如果擔心清熱過頭,可以加入少量枸杞。
2.延長入睡時間導致的失眠,會造成身體過度使用,容易“上火”。這時可用足浴把火氣往下帶:先用溫水浸泡,女性水要淹到小腿三分之二處近三陰交穴,男性到腳踝即可,再慢慢加熱水,泡到腳熱、微微出汗就可以休息。
3.飲食清淡。 并非讓你徹底告別熱辣的美食,但增加清淡飲食的數量,減少重口味食物的享受次數,如將火鍋、羊肉或煎炸食品作為一周一次的大餐。另外,冬季飲食更應注重平衡和清淡,即盡量做到肉、蛋、奶、蔬菜均衡攝入,不要暴飲暴食,因為食物積聚在胃腸道更容易“上火”。
4.增加體表散熱。溫度低并不能成為拒絕戶外運動的借口,冬季常到戶外運動、踏青,多流汗,可以有效提升體內廢棄物代謝速率,人會更加清爽舒服。
“去火”選藥有講究
根據不同體質選對藥品,才能真正藥到火除。
濕熱體質
癥狀:天氣轉涼后,畏寒,手腳冰涼,痘痘不斷,尤其是下巴、額頭等部位,易生口腔潰瘍,性格急躁易怒。
食療:濕熱體質的人冬季不能跟風大量進補,通達肝氣的同時要養護腎氣和肝血,可以吃些枸杞、米粥、綠葉蔬菜等。若長期生活在潮濕環境的人不要忘記茯苓、薏米、藕等食物。
經絡:可以做一些拔罐刮痧理療,配合按摩大陵穴、勞宮穴、內關穴有改善作用。
藥物:酌情服用六一散、清胃散、甘露消毒丹等。
陰虛體質
癥狀:四季皮膚都很干燥,喝再多水也很容易口渴,眼睛干澀,見風流淚。
食療:不吃傷陰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烹調方式選用燜、蒸、煮、燉,吃起來就不容易上火。百合、銀耳和冰糖熬粥,對女性冬季滋陰潤肺效果極好,能從里到外調理氣色。
經絡:陰虛體質基礎上所得的病針灸治療效果不太好,最好的方法是控制飲食和適當的中藥調理。
藥物: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眼干澀、耳鳴)、知柏地黃丸(內熱、小便黃、心煩)。
血瘀體質
癥狀:面色晦暗,易生褐斑,顴骨上有明顯紅血絲,黑眼圈嚴重,牙齦易出血。
飲食調理:可常食桃仁、油菜、慈姑、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飲,醋可多吃。山植粥、花生粥也很適合清淤活血。
經絡理療:刮痧,促進血液循環,自下往上刮痧膀胱經,可活血化瘀。
藥物養生:可選用活血養血之品,如地黃、丹參、川芎、當歸、五加皮、地榆、續斷、茺蔚子等。
痰濕體質
癥狀:胸悶氣緊,腹部脹滿,腹部肥軟松垮,額頭油脂分泌量大,上眼瞼易水腫。
食療:忌暴飲暴食和進食速度過快,應常吃味淡性溫平的食品,多吃些蔬菜、水果,如紅小豆、蠶豆、蘿卜、山藥,不宜多吃肥甘油膩、酸澀食品。
經絡:將掌心搓熱,用后掌順時針、逆時針各摩擦30下,直至腹部發紅發熱。
藥物:痰濕體質者多發咳嗽、痰多、腸胃不適等癥狀,可用溫燥化痰藥物調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