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膽汁過程就像開自來水管一樣簡單,自然、無痛,完了之后,熊就痛痛快快地出去玩了。沒什么異樣!甚至還很舒服。”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近日在北京的媒體溝通會中表示。“無管引流”是否真的自然無痛?記者來到成都黑熊救護中心,從被救出的“無管引流”黑熊的情況,以及長期治療黑熊的獸醫中了解真實情況。
從“鐵馬甲”到“無管引流”
穿過成都市郊一片散發著泥土香味的農田,記者來到龍橋黑熊救護中心,在這里見到亞洲動物基金創始人、CEO謝羅便臣——就是這位身體瘦削的女士,促使養熊行業開創了從“鐵馬甲”到“無管引流”的時代,減弱了“膽熊”的痛苦。
1993年,謝羅便臣偶然間走進了一家中國養熊場,目睹了“膽熊”的悲慘生活。隨后,她只身來到成都,致力于曝光活熊取膽行業。在她的努力下,取膽熊的照片在全世界范圍的廣泛傳播,促使相關政府部分從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鼓勵養熊戶使用“無管引流”方式來抽取膽汁。
至今,黑熊救護中心救助了277只受傷的黑熊,現有約170頭月熊在該中心頤養天年。謝羅便臣在自己的右肩文上了“月熊”兩個中文字,動物保護界稱她為中國黑熊的洋媽媽。
但她并不滿足于此。“無管引流”盡管比“鐵馬甲”要好一些,但熊依然要承受痛苦。她的目標是取締養熊行業,讓黑熊們得到健康和安寧。
“無管引流”熊全有肝膽疾病
一只被“無管引流”的熊從被救出來直到在熊舍自由生活,要經歷什么樣的過程;和正常的熊相比有什么不同?從救護中心獸醫院負責人的救護過程中,或可管窺一二。
“把熊救出來后,第一件事是給熊做麻醉,然后抬出籠子做全身體檢。”負責人說,有幾個部位最常出問題:抽膽的傷口情況,眼睛是否正常(很多有白內障),牙齒是否正常(熊場有時候會割掉熊的犬牙),體內是否有腫瘤以及膽囊的情況。在長期的折磨中,黑熊會自殘,有的熊把自己的爪子咬到白骨都露出來了。
大部分的熊都要經過兩次手術,第一次手術通常是膽囊切除。“膽熊100%有不同程度的肝膽疾病,例如膽囊炎、膽結石甚至肝癌,因此全部需要做膽囊切除手術。”手術快則4個小時,慢的可達12小時。
當熊的健康狀況恢復比較理想的時候,就要進行第二個手術,通常是治療眼睛、牙齒等因為長期被囚禁產生的并發癥。
當黑熊們的身體慢慢地恢復正常,學會了重新信任人類、進食、走路和嬉戲后,它們才會被送到生活區和其他黑熊共處。但有部分熊沉痛記憶揮之不去,心理創傷陪伴著一生。在救護中心,有的黑熊不斷地晃著自己的腦袋,或圍繞著熊舍的墻不斷來回踱步。“這叫刻板反應,是長期被囚禁的后遺癥。它們從小就被關在狹窄的鐵籠里,不能運動,甚至無法翻身,很多熊就會出現這樣的機械性動作,有時甚至搖一天都不會停歇。”
在正愈合的組織中插入導管
據獸醫解釋,“無管引流”的瘺管需以取自黑熊腹部內部的組織形成一個管子,并用這個管子把膽囊和腹壁上的洞連接起來。“無管引流”的瘺管是一個直達膽囊的、永久開放的洞。養熊戶必須要強行在正在愈合的組織中插入導管以抽取熊膽。
養熊戶通常會把一根橡皮或不銹鋼管子插入瘺管以抽取膽汁。膽汁會順著管子流入一個盤子里,或是用注射器抽出。在較大的養熊場,在抽膽汁前會用一塊布或酒精棉很快地擦一下瘺管所在的部位。實際上,這樣做并不能對熊的腹部或器具進行有效的清潔。在兩次抽取膽汁的間隔期間,流出的膽汁會沾染熊的腹部。膽汁固有的腐蝕性則造成對皮膚的慢性刺激,形成潰瘍。
熊的傷口會很快愈合。養熊戶經常要反復將采集膽汁的管子強行插入瘺管中造成堵塞的組織。AAF黑熊救護中心在對其救助的黑熊進行膽囊切除術時發現,有些膽囊損傷證明這樣做有時造成膽囊穿刺。掌握不好的時候,器具可能會沒有進入膽囊,直接刺入熊的腹腔,導致肝臟破裂以及腹腔污染。結果輕則造成局部膿腫,重則出現擴散并導致(致命的)腹膜炎。顯然,熊在這個過程中遭受的苦痛是極端劇烈的。
熊還可能經歷多次手術
養熊戶和政府官員都聲稱,以熊自己體內的組織做成的瘺管來替代不銹鋼管或橡膠管,可以避免瘺管發生復雜的狀況,并確保熊在抽膽過程中不會感到痛苦?如同肛門,有一種肌肉收縮的自行封閉機制。
“這種說法是養熊戶各種不實之詞中的典型代表,他們不斷地發明出新的抽膽方式,試圖以此說服政府活熊取膽是人道的。更重要的是,這種說法同養熊戶自己(告訴訪問者)的經驗并不相符,他們說這種瘺管引起越來越嚴重的炎癥。這也正是他們把熊一直關在籠子里的原因之一。無管引流對黑熊健康和福利的損害同其他抽膽方式的是一樣的。”獸醫表示。
據黑熊救護中心推測,其拯救的黑熊多數是在1996年以后被實施造瘺術的,到達中心時有62%的熊屬于?“無管引流”取膽熊。從很多熊身上可以看出,他們經歷了不止一次手術——其原因要么是其導管被堵塞而不能抽膽了,要么就是要把原來的橡膠或不銹鋼導管改成“無管引流?”,或者,這兩種原因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