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把教學目標從過去的主要關注知識技能轉向關注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材的功能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轉變為承載多重教育功能.面對新課標教材內容、體系和要求的變化,如何深刻理解新課標的要求,怎樣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呢?結合自己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的感受,我對“教學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怎樣才能做到有效教學?”這兩個一直困擾教師的問題,有一些認識和體會.
教學的有效性簡單說就是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用最少的時間,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新課程理念下有效教學應該立足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強化學生學習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教師還要能從教學的過程中獲得教育智慧、獲得專業成長.總之,既能促進學生發展又促進教師自我成長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當然,我們在新課程理念下探討教學的有效性,決不能對傳統教學全盤否定.傳統課堂教學中有很多是值得肯定和繼承的東西,例如傳統課堂也強調創設恰當的情境,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情境創設也要與時俱進,否則就會過時.
那么,怎樣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我覺得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統攬教材,明確教學目標
每一節課、每一章節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有利于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新教材對舊教材的部分知識進行了增刪,在備課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取舍、有效的整合,做到靈活使用教材.例如高中數學新教材中部分已經淡化的內容,如對《圓錐曲線》的第二定義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就應該深刻理解教材編寫的目的,不應該再對此內容加以補充研究.其次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體會新教材必修選修模塊的功能搭配,結合學生的知識背景實際情況,依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把握好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如高中數學新教材必修3《概率》部分教學中要注重統計思想和概率的意義的解釋,而不能把重點放在復雜的計算上.本章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現有的知識,而是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所以統計思想的解釋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有效備課,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備課是進行教學的前提,而有效備課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傳統意義上的備課主要是備知識技能,設計教學流程,以教師的教為主,以應試教育為主.而在新課程理念下備課是否有效,關鍵是教學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情況,是否與學生需求相吻合,學生上完一節課后有沒有明顯的進步與提高.因此,有效備課的重點是教師必須根據教學環境、學生實際,結合自身吃透教材,對教材進行深度加工,靈活地處理學習材料,設計出獨具匠心的教案,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主動性;教師在備課時需要更多的關注學生,要能預知學生的問題,提高教學的針對性,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的來精心備課,確定教學的模式——“先學后教”或“先教后學”;有效備課的另一方面還應該注重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盡可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跟個人的生活有關系,學習是一件有意義甚至快樂的事.
三、靈活運用教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要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有效教學、優質教學,靈活選擇教法是教師必須要考慮的.當學生能夠進行獨立的學習的時候,必須先學后教,如“嘗試教學”、“學案導學”,即讓學生在舊知的基礎上先嘗試練習,在嘗試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否則,可以考慮“先教后學”,也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先學會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學習的方法,養成學習的習慣,最終達到優質教學的目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程度與教師的教法關系很大,只有教法得當,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以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
四、注重學生有效學習,克服低效教學
傳統課堂中,多數課堂學生參與程度不夠導致課堂氣氛沉悶,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又不得不滿堂灌,使得學生缺少思維的活動,更談不上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提升.新課程改革下,一堂課的效果如何,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得如何,而不是教師講得怎樣;應該關注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學習過程,而不是教師講了多少題目;應該關注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和發展,而不是學生是不是會照搬原題和方法.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能否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注重過程教學,改變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我們教師應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具有一切為學生發展的思想,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盡量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合適的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使他們樂學、會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注重教學反思,從有效教學走向優質教學
“優質教學一定是有效教學,而有效教學則未必是優質教學”.優質教學要看學生的情緒狀態,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交往狀態,學生的思維狀態等方面.沒有哪一節課是完美無缺的,教學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要學會教學反思,反思課堂教學中成功的地方,反思存在的不足,反思怎樣能把教學變為有效教學直至優質教學;可以順著思,反著想,整體思,局部想.課后把課堂上的反饋信息、自我感覺以及引發的諸多思考加以整理,有利于促進教師及時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從而更有效地處理和運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作為教師,應該努力把握學科發展最新動態,積極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具有終身學習的理念,永保與時俱進的思想,主動優化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只有不斷學習,更新教育觀念;不斷完善自我,改進教學方法;不斷總結,提高理論修養,才能迎接新課程改革所帶來的挑戰,為自身專業發展奠定基礎,為學生發展做好鋪墊.
(責任編輯: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