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素質傾向,是學生心理活動中最活躍的一個因素,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和他們的身心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實踐證明,只有當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時,才會產生想學習的動機、需要的情感,才會以頑強的毅力自覺控制自己,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做好以下幾個環節,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起著事半功倍之效.
一、“奇、新、超”的活用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從備課、上課、習題設計上盡可能突出“奇”字,以“奇”入境,以“奇”取勝,把學生引向一個個趣味盎然的學習境界.特別是對數學教學,概念抽象,知識縱橫交錯,習題繁多,解法各異,對學生在課堂上產生的奇異思維、獨特解法給予充分的肯定,積極引導.課堂教學中,同一內容、同一方法不可能都持給學生以高度的注意力,因此,教師應當常教常“新”.因為新鮮的東西容易引起興趣,特別是數學課教學,學生對抽象概念最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對習題的多種解法更是無法下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交流進行得充分融洽、有生氣、有趣味是主流,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不斷更新、不斷變化是關鍵.不同課型、不同的內容可以變換教法,更新教法,即使是同一內容,也要計劃得有節奏、有起伏.例如在一題多解訓練中,突破常規解法,重在學生創新思維、彰顯個性的培養,使學生在探究中形成新的多種解法.在一題多變訓練中,教師在設計上應該有一定的區分度,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變化中產生新的質疑,在新的質疑中總結出新的釋疑法,循環往復,不斷提高.學生在新的變化中不斷產生新的興趣,從而不失時機地把學生引向一個又一個新的知識高峰,使學生總是在新鮮感中不斷掌握新知識,不斷提高學習技能.“超”就是超前知識的靈活運用.數學課教學,知識縱橫交錯,內容節奏緊湊.如果我們只是機械地迷信于教材,解法生硬,思路呆板,學生就會厭倦,產生厭學.但如果我們能恰如其分地穿插一些超前知識,活用于課堂,服務于學生,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好奇求知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在八年級“尺規作圖”教學時,在操作線段垂直平分線步驟完成后,學生很快就能動手解決練習題中出現的“把一條線段二等份、四等份、八等份”的練習.在此基礎上,我趁熱打鐵,提出了這樣一個超前問題:“如果把一條線段三等份、五等份……任意等份呢,請大家動手做做”,在一雙雙疑惑、驚奇的目光中,我靈活地穿插了“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的運用,通過動手操作,課堂氛圍極為活躍,學生的知識點雖然還沒有明白“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的具體內容,但卻可以把一條線段任意等分,并且能靈活運用,達到了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目的.
二、欲擒故縱,設疑懸念的巧用
如果我們也是“概念——公式——例題——作業”的機械重復,學生就會產生低落情緒,更談不上激發他們學習興趣.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學會換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學生位置上來設計每一節課,每一套習題.在習題演算過程中,首先從學生最容易出現的錯誤、最容易忽略的步驟入手,解剖出學生最常見的各種錯誤解法、容易忽略的步驟,在驚奇、疑惑的目光中引出正確解法.通過正誤比較,學生不但掌握了正確的解題方法,而且對容易忽略的步驟、容易出現錯誤的小節加深印象,在以后的學習中,避免差錯,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作業布置中,盡可能做到設疑懸念,習題設計既是上節課內容的復習,又是本節課內容的鞏固,更是下節課內容的前奏曲.這種承上啟下的習題設計,使學生既能復習了上節內容,鞏固了已學過的知識,又是對新知識的懸念,產生好奇心,濃厚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迫不及待地想求出結果,在此基礎上,不失時機地設疑——再釋疑,不斷激發、加深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達到教育教學目的.
三、幽默、語調、手勢的妙用
輕松和諧、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氣氛,能給學生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促進學生愉快地、積極主動地接受新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良師,是慈母,要滿腔熱情地關心和愛護每一個學生,與學生建立平等的人際關系,給學生情感上的愛撫,人格上的尊重.同時,教師應是表演家、藝術家,課堂上幽默的語言能激活學生情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時而鏗鏘有力,時而娓娓動聽的語調變化,能把學生帶入喜怒哀樂的教學情景中,學生就是在各種情節變化中,活躍了課堂,輕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識.手勢是教師課堂教學中的藝術體現,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催化劑.教師手勢的變化,眼神的變化都給學生烙下深深的印象,通過手勢的變化,學生領略到了翺游知識海洋的無窮樂趣,激發和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興趣,達到教育教學目的.當然,課堂中,適當使用榜樣的力量、激勵機制等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們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教材,不斷創新、優化教法,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責任編輯: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