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理論提倡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要改革過分側重于知識灌輸的傳統教學模式。現代教育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獲取的過程。探究式教學既重視結論,又強調知識獲取,既關注建構,又注重應用,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有利于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實施。
問題是創造之源。杜威根據思維能力的發展規律,提出了“問題教學五步法”,其具體過程是:設置問題情境——發現或提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假設——選擇或篩選方案或假設——通過運用來驗證方案或假設。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思維,使學生主動地探索發現,理解和掌握知識,發展智能。下面結合《摩擦力》課例,探討課堂問題的有效設計。
一、在新課引入處設問
心理學研究表明,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首因效應”。教師若能在導入新課時有效設計問題,則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在《摩擦力》教學中,可在新課引入上設計兩個情景:①拖動物體在木板上滑動,設計問題1;②將物體換成毛刷,設計問題2。
問題1:當物體滑動時,在水平方向上,木板對物體是否有力的作用?沿什么方向?
問題2:毛刷滑動時,你看到什么現象?毛刷彎曲說明什么?
二、在認知沖突處設問
認知沖突是指認知主體的已有認知結構與新知識或新情境不能包容,或不同認知主體對某一問題存在不同看法的現象。前者可稱之為主體內認知沖突,后者可稱之為主體間認知沖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悱”實際上是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前的一種短暫的心理狀態。教師應設法在學生認知沖突處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憤”“悱”狀態,激發學生思維活動與解決問題的熱情。例如,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及其與壓力的關系時,不少學生存在一些片面的認識。如何糾正學生的片面認識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堂教學中,可以針對性地設計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分析思考,進而糾正學生的片面認識。
最后讓學生驗證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經過這個過程,學生會發現自己的觀點與實驗相矛盾)。在這樣的矛盾狀態下及時提出“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是什么?”會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與學習探究的熱情。
三、在轉折處設問
課堂上學生思維活動被激活的程度及持續的時間直接影響課堂效率,如何處理課堂轉折點是學生的思維是否能持續的關鍵。因此在課堂轉折處巧設問題,不僅使課堂教學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流暢性,而且能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例如,在摩擦力教學過程中整節課從力的概念入手,通過對具體情景的分析引入滑動摩擦力概念,再讓學生感受滑動摩擦力對物體的阻礙作用。開始,讓學生把手放在桌上拖動來感受滑動摩擦力;接著,讓學生感受手放在桌上,輕壓桌面拖與重壓桌面拖的不同之處。設計問題:手輕壓桌面拖動與重壓桌面拖動,哪一種情形下桌子對手阻礙作用大?這樣即增強學生實驗的目的性與趣味性,同時也為下面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有關的探究做好鋪墊。
四、從知識反面設問
在教學中把逆向思維引進教學,并將正面、反面知識有機結合、交替顯示,有助于激發學生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例如:(1)“生活中如果沒有摩擦力,生活將怎樣變化?”(2)學習重力之后,提出“地球重力消失,生活將發生怎樣變化?”(3)學習聲速后,提出“如果在空氣中聲速變為0.1m/s,生活將發生怎樣變化?”(4)“如果沒有磁場生活將怎樣變化?”……這些從知識反面設計的問題不僅可以強化和鞏固正面知識,同時也可以拓展和激活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課堂問題的設計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師的問不在于多,而在于善問、巧問。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鉆研教材,分析學生心理,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
(責任編輯: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