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是力學中的三大性質力之一,可以說融入了高中物理教學的每個角落,摩擦力教學的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今后學習物理的興趣與成效,故教師對摩擦力的教學設計一定要斟酌再斟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設計思想
摩擦力在生活中很常見,學生有著豐富的感性素材,但摩擦力的生活經驗也給摩擦力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反作用,所以要讓學生正確認識摩擦力,需讓他們經歷自主探究的過程,通過“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步驟,并結合生活中的現象進行分析探討,使之達到以下幾個目的。
1.激發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采用邊實驗邊教學的方法,給學生(每兩人一組)準備好隨堂實驗器材,使學生在教學提綱和教師的引導下,自覺開展帶有研究性的學習活動,這樣做既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又能把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順利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
2.貫徹啟發原則,培養學習動機
課堂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自覺地向更高層次的知識攀登。教學中要注意貫徹啟發性原則,具體可通過設疑、激疑、點撥、引導、拓展等手段促使學生層層深入地學習。由淺入深,多設計“臺階式”的系列問題,調動每位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培養學習動機。如摩擦力的概念教學,可讓學生與教師一起實驗,分析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區別,使學生由感性認識到抽象思維,再對生活中的摩擦力進行分類,在這種前提下,利用例題、練習等使學生深刻理解掌握摩擦力知識。
3.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課程實施中倡導以“主動·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探究性學習方式,在這種背景下努力完成以下三大教學理念:一是以學生發展為本;二是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與學生的學習過程;三是把思考還給學生。
例如,在分析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數有關時,可以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各小組分別進行分析討論,再由各小組的代表發言,提出猜想。如有的同學認為可能與物體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有的同學認為可能與物體接觸面的性質(如粗糙程度、材料)有關;有的同學認為滑動摩擦力大小可能與物體運動快慢有關;有的同學認為可能與物體的壓力大小有關等等,教師可對學生提出的猜想進行針對性羅列,根據羅列的各種猜想與學生一起分析設計驗證每一種猜想的實驗方案,比較得出最佳的實驗方案。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可謂一舉多得。
二、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新課程《物理》第三章第三節內容,該節知識是本章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教學的難點。許多學生之所以認為高中物理難學,主要原因是受力分析不到位,而受力分析的難點在于摩擦力的分析,它是整個高中物理力學知識的“基石”,所以對這節內容的教學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要把它放在一個較高的教學層面上來對待,及時解析摩擦力的難點疑點。由于摩擦力問題的復雜性,且在具體問題中又表現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尤其是靜摩擦,在許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無,方向不定”。因此,應當設計成一節科學探究課,把教材中的一課時內容分為二課時,采用學生分組探究的方式,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理解和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實踐得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和探究方法去解決問題的科學價值觀,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友好合作精神。
三、學情分析
由于地區、學校的差異性較大,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對實驗探究的基本程序(觀察現象→提出問題→猜想假設→方案設計→實驗探究→歸納總結→解釋現象)的掌握程度開展針對性的引導工作,也應當對學生掌握彈力的產生條件、彈力的方向等情況有所了解,讓學生在懂得比較的前提下,對已有的知識與概念進行遷移,將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內化”。
本校學生的基礎相對較差,初中摩擦力知識掌握得不盡如人意,對實驗探究的基本程序有一定的了解,但設計實驗方案、動手操作、交流與合作等能力較為薄弱。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主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教師充分考慮這些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果。
摩擦力的教學工作既是學生學好物理的重點,也是學生了解教師的個性特征、了解教師的教學風格的開始,只要教師在日常課堂中做好以上幾個環節,并能真正堅持下來,學生的思維方法、理解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等,一定會有質的提高,而且時間越久越能體現效果。
(責任編輯: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