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中國和國外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重視。筆者認為生本教育是中國教育的必然趨勢,以下筆者就如何走向生本教育進行若干思考。
一、高中化學生本教學的困惑
1.活動與教學,存在時間上的矛盾
活動的耗時性與教學的限時性,是生本教學不可避免的矛盾。新教材,尤其是必修課,容量大,教學內容的深淺寬廣不易把握,所設置的探索學習活動欄目眾多,一般一課時很難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所以很多情況下無法充分開展生本探究活動。
2.開放和傳統,如何把握度
生本活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而教師在指導上把握不好時機和程度,容易出現“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局面,使探究流于形式。如果在指導的時機上介入過早,指導得過多,會阻礙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失去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指導得不及時或不到位,讓學生過久地處于無助狀態,就會難以完成探究任務。
3.探究與應試,難分輕與重
新課程的部分配套練習中,常有教材中沒有提到的知識點出現,并且綜合性強、難度大,所以課堂上學生探究活動熱熱鬧鬧,課下不會做題的現象普遍存在。而高考的具體要求現在還是未知數,從而使教師教學的方向感不明,減少生本探究活動的次數和時間,用來拓寬加深知識點或講解練習。
二、走出困惑,積極開展生本教育
面對問題和困惑,作為化學教師的我們應該怎么辦?生本實踐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是很正常的,逐步理解科學探究的內涵和不斷實踐科學探究應該成為我們今后工作中的重心。
1.把握關鍵,確保生本教學的實效
(1)選擇合適的主題和內容
每一節課、每一個化學知識都讓學生進行生本教學,這樣做既沒必要也不現實,選擇合適的探究性課題和內容是化學探究性教學得以順利開展的關鍵之一。組織起有效的探究性學習活動,除了要考慮教師、學生和教學設施條件等因素外,內容要充分體現STSE(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思想,盡量發揮當地資源優勢。
(2)創設優質的化學情境
布魯納說:“要使學生對一個學科有興趣的最好的辦法,是使這個學科值得學習。”既然生本教學是以解決問題的形式出現,那么在生本教學中,教師首先就必須把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問題情境。創設的情境既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要能誘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產生探究問題的欲望。
(3)多元評價,鼓勵創新
在整個課程改革的“鏈條”里面,評價制度是關鍵的一個環節,它起著檢測和評價改革成果的作用。生本學習活動,學生的科學素質以及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培養,而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素質往往難以通過紙筆測驗來加以評價。因此,對學生的評價,不要著眼于學生的錯誤、失敗上,要重視探究的過程,實施多樣化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同時,我們也認識到,目前高考仍是中學教學實實在在的“指揮棒”,它的導向作用無可替代。如能利用高考的杠桿作用,在命題上為生本學習撐起一片藍天,則生本教學會實施得更好、發展得更快。
2.積極創設條件,提高生本學習效率
(1)提高學生的生本學習能力
很多學生生本學習能力薄弱,表現出生本學習過程中提不出問題,分析推理能力薄弱,基本技能不足等一系列現象,給教師開展生本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這就促使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生本學習能力。一方面要經常給學生展示一些生本活動的典型案例,利于模仿,以供學生學習生本學習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化學實驗操作技能的訓練。
(2)靈活開展生本教學活動
生本教學有它獨特的模式和環節,化學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生本活動時,如果不敢缺失一個環節,并且每個環節都試圖充分展開,這樣做無論從課堂時間和課堂效率來講都是不合理的,也是難以操作的。教師在實施生本教學時,可以不必刻意追求課堂的完整性,也不必強求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讓學生來完成。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在活動中突出某一環節,如提出問題或設計實驗,只要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即可。
在新課改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新課程給我們帶來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變化,學生作為主體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探究能力在不斷地提高,而且這些能力的養成是持久的,在學生今后的學習中會不斷發揮作用并逐步深化。不過,要真正做好這一切并不容易,可能要經歷一個艱苦而漫長的探索、實踐過程。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努力做好新課程的支持者、實踐者、思考者!
(責任編輯: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