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要采取一切辦法,保證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和發展,最大限度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以實現學生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和諧發展。
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建構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胡塞爾的“交互主體性”理論指出:教學中要把學生看成主體,而不要看做實體。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每個主體都有自己的視界,在各自的視界中進行觀點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從而實現“視界融合”達成相互理解,這種雙主體的教育注重理解的多元性和差異性,使學校教育中的控制色彩消除,從而構成一種新型的師生對話和交流關系。
首先,把學生看成有一定生活經驗的人,特別是現在90后的學生,他們接觸的信息多而廣,思維活躍,自我表現欲強,個性張揚,在實踐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生活素材,教材只是讓他們自己通過對科學理論的探討,最后給這些認識做出合理的解釋,課堂上經常鼓勵學生勇敢質疑,大膽提問,哪怕是一些比較幼稚的問題也沒關系,然后對學生的提問交給學生們自己討論,充分發表看法,形成正確意見。當然,整個探討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盡量鼓勵學生使其產生強烈的參與欲望。學生一旦有疑問可以不經許可直接向教師提問,這些做法大大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師生是在真正的民主合作的氣氛中去探討問題,學生把教師看作可信賴的朋友,教師也能發現學生的思想火花。教學在一種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延續發展。學生只有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并得到師生的肯定,才能充分激發自身的學習潛能和強烈的求知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不斷地得到培養。
二、注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使學生在實踐中養成積極觀察、分析,處理問題等基本的科學素養
在學生剛接觸化學課,對這門課程充滿神秘感時,巧用實驗,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對化學課保持強烈的求知探究欲望,并初步養成在科學的探索實踐中堅持科學態度并獲得科學結論的方法,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研究能力。
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好化學的關鍵,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所獲實驗現象的理性思考和歸納,從而調動他們潛在的勇氣和膽識,使他們的創新意識長上豐滿的翅膀,并在經常呵護下不斷得到鍛煉。
如在學《空氣》一節中,要對空氣中O2的含量的進行測定,四個小組完成之后,有三個小組基本上得到了玻璃鐘罩內水面上升了約五分之一,只有一個小組的實驗結果離水面上升五分之一差距較大,于是教師立即讓學生們討論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經過學生們的熱烈探討,得出原因在于該小組的學生在實驗時所取的紅磷量不足。磷雖然燃燒完了,但容器內的O2未徹底消耗完。教師還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們歸納這一實驗成功的關鍵因素。通過討論,學生們得出鐘罩體積刻度劃分的準確程度及紅磷的用量是關鍵原因。
總之,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相信學生有能力解決遇到的問題,鼓勵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認真思考,深入研究,使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增強學習興趣,享受學習成功的喜悅。
三、支持鼓勵學生動手實驗,在實驗中學習化學知識是改變化學課堂教法的重要途徑
教學過程中,盡量創造條件把課本上的演示實驗改為小組實驗或學生實驗,增強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質量守恒定律》一課,讓學生分四組完成白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實驗以后,學生自己得出參加化學反應各物質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化學教學中不但要注意在課堂上使學生通過實驗獲取知識,更要注意課后的家庭實驗和生活中的小實驗,讓學生走進生活、留意生活、觀察生活,作生活的有心人,養成獨立探索的習慣和方法。通過課堂的小組實驗及課后的獨立實驗,學生就會逐步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四、在注重教學方式改革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課堂上注意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鼓勵學生對書本知識的質疑和對老師的超越。贊賞學生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拋棄傳統中被動封閉的學習方式,大力弘揚自主探索,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創造性和實踐能力,把學生變成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成立以性別和成績好壞搭配的四人學習小組,課堂討論及實驗均由學生小組內交流,然后每次輪流向師生匯報。經過實踐,學生普遍認為學習小組對自己的學習及各種能力的提升均有很大的幫助,充分調動了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各種能力也得到較好的發揮。
總之,教師課堂教法、教學理念的變化,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必將把目前的教育改革帶入一個嶄新的廣闊天地,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才能真正得到落實。
(責任編輯: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