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對于初三學生而言,是一門新的學科,也是中學階段化學的啟蒙知識。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有部分學生對化學的學習出現了“易懂不易記,易學不易用”的現象。這是因為學生作為初學者沒有掌握本學科的學習方法所致。本文就筆者平時的教學體會,談談初三學生的化學入門學習,僅供參考。
一、明確特點,總結規律,巧妙記憶
1.口訣記憶法
把要記憶的知識整理加工,形成口訣。如,地殼中元素含量從高到低的順序為:氧(養)硅(閨)鋁(女)鐵(貼)。金屬活動性順序表的記憶:鉀鈣鈉(那)鎂(美)鋁(女),鋅鐵錫鉛氫,銅(馮)汞(鞏)銀(贏)鉑金。以上可以看出,口訣具有容量大,易記憶,難遺忘的特點,是一種常用的記憶方法。
2.分類記憶法
把要記憶的知識點按一定的規律或特點進行分類記憶。如,初中化學中黑色物質有:炭粉、鐵粉、氧化銅、二氧化錳、四氧化三鐵;有顏色的溶液有:含銅離子的溶液為藍色,含亞鐵離子的溶液為淺綠色,含鐵離子的溶液為棕黃色。分類記憶,被記憶的知識不易混淆。
3.濃縮記憶法
從記憶的材料中概括出關鍵的詞,可使記憶簡單明了。如,CO還原氧化鐵的實驗可濃縮成“通→點→移→停”,即實驗前先通一會兒CO,再點酒精燈;實驗結束后,先移走酒精燈,繼續通入CO致試管冷卻。或者把實驗過程形象概述成“CO早出晚歸,酒精燈遲到早退”。實踐證明,有所簡化,才能有所強化。濃縮記憶不失為一種記憶好方法。
二、多種方法幫助理解概念實質
基本概念是化學知識的高度概括,是知識的精髓。初學者往往能記住概念的內容,但運用時卻易出現錯誤,這是因為沒有完全理解概念。所以在學習中要注重概念的理解。其中常用的是以下幾種方法。
1.咬文嚼字法
就是在對概念記憶的基礎上逐字推敲,找出其中關鍵性的詞和字,真正弄清它們的含義。如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準確把握“參加化學反應”的意義,告訴學生:質量守恒定律只適用于化學變化。所以對概念中關鍵的字、詞進行剖析,可以抓住概念的本質,既有利于記憶又利于理解和運用。
2.比較法
對化學概念的學習不能孤立對待,有些概念間有著相似或相關的成分,通過學習比較可找到它們的特征及聯系,強化理解,防止混淆。例如,通過學習比較可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在于有無新物質生成;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在于化學反應中是否可以再分等。另外,有些概念還可列表比較,則區別聯系更為直觀,如溶解度與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的區別和聯系。
3.分散法
對概念的理解不能有任何偏頗,要打破“非此莫屬”的思維定式,從不同角度全方位分析,分散思維,以求徹底理解。如酸的概念:從物質分類上看,酸是由氫離子和酸根離子組成并能和堿反應生成鹽的化合物;從物質組成的結構上看,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從性質上看,它的水溶液一般可使石蕊變紅。但反過來,能和堿反應,能電離出H+,能使石蕊變紅的物質不一定是酸,如NaHSO4。
三、注重實驗,培養興趣
化學實驗具有生動性、直觀性的特點,教師可以從“聲,色”上去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理解鞏固化學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實驗技能,并在實驗中發現問題,提高思維能力。我們不妨打破教材的框架,課始先為學生送上一道道美餐,諸如“空杯生牛奶”、“雨落紅花綠葉出”、“棍點燈”,再加上一杯“酸酸的果汁”,可謂是色香味俱全了。另外,水垢是如何形成的,又該如何除去;我們長期吃方便面、喝飲料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嗎?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都可以為學生介紹,從而將化學與社會生活聯系在一起,體現“處處有化學”的真情實感,消除學習上的畏難情緒,以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四、適當練習,舉一反三
適當練習是檢查、鞏固、發展能力的一種手段。但我們不主張用“題海術”,而是通過適當的練習,分析解題思路,歸納解題方法,以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
五、融洽師生關系,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中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情商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增強。比如,在作業的批語中進行交流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它不僅避免了學生與教師的“正面沖突”,也為靦腆的學生打開了方便之門。筆者認為教師的批語對學生的引導教育不容小視。批語最好是以鼓勵為主,對學生的進步更應及時表揚。只要教師是善意的、真誠的,教師就可以用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引導學生,輕松地做好學生化學入門學習的引路人。
以上所舉的只是筆者平時的幾點做法,由于每個學生的情況又不盡相同,這就要我們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不斷總結,找出適于他們的方法和技巧,盡快讓學生進入化學知識的王國。
(責任編輯: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