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題背景
我校是一所位于農村的省三星級高中,所以學生整體素質不高。化學課一般安排在下午,學生往往容易打瞌睡。因此教師如何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這也恰是在新課程理念下進行化學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
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的本源在于問題情境,而且以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問題情境,是指學生覺察到的一種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達到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因此,新課程標準下有效的化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應該是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就要努力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通過問題引起學生認知的沖突,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對學生來說,問題情境是引發認知沖突的條件;對教師來說,問題情境是引發學生認知沖突的手段。
二、案例描述
原電池是高中化學教學中理論性較強且與生產、生活聯系密切的問題,在高中化學必修2中,只作最基本的介紹,只是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出發,介紹最基本的裝置及其原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這就要求學生能初步認識如何利用化學反應實現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
如何引入課題,調動學生探究的欲望?經仔細思考,筆者嘗試利用化學故事——“格林太太的假牙”改編版創設問題情境。
師:有個富婆長著一口整齊而潔白的牙齒,但其中鑲有兩顆假牙:一顆是黃金的——這是她富有的象征,另一顆是不銹鋼的——這是一次車禍留下的痕跡。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打從車禍以后,她經常頭疼、夜間失眠、心情煩躁……盡管一些國際上知名的專家教授絞盡腦汁,但她的病癥未有絲毫的減輕,而且日趨嚴重……她的病真的沒治嗎?一位化學家為她揭開了病因。請問化學家發現了什么?學習這一節的內容后,也許你和那位化學家一樣,為她找出了病因,并會有很好的治療建議。
學生頓時精神抖擻,注意力集中。學生很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帶著故事中的懸念,學生學習的熱情空前高漲。接下來利用化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師:大家想不想幫這位女士治病呢?
生:想!(興奮地)
師: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本,利用實驗臺上的儀器分組完成實驗1,2,3。仔細觀察現象并做好記錄。
實驗1,鋅片和銅片分別插入稀硫酸有什么現象發生?
實驗2,鋅片和銅片(不接觸)同時插入稀硫酸有什么現象發生?
實驗3,鋅片和銅片用導線連接后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現象發生?
實驗4,鋅片和銅片之間用電流表連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觀察電流表的指針。
此時,學生積極實驗,經過熱烈討論,師生共同總結出原電池的形成條件。
師:你能幫本節課開始提到的那位女士分析可能的病因并提出可能的治療方案嗎?
學生甲:兩顆假牙構成了活動性不同的兩個電極,而唾液中含有電解質,這三者之間形成了原電池,產生微小的電流,長時間刺激神經,導致生理系統紊亂,從而引發一系列病癥。所以,我給她開的藥方是:拔掉一顆假牙。當然把不銹鋼的拔掉,那個便宜。
(學生笑)
師:病因找得準,藥方開得好。你很有經濟意識。不愧是90后!
三、分析與反思
1.一定要上好常規課
本節內容涉及原電池的形成條件、電子的轉移、兩極的判斷、電子的流向等,因而抽象、難記、易混淆。學生在學習這節時,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往往不夠理想。但由于原電池原理的應用很普遍,如:MP3、手表、手機、電動自行車、電腦等的電池就是利用原電池原理制造的;金屬的腐蝕和防護問題也需要原電池原理。所以原電池原理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一定要把常規課上好。
2.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從學生熟悉或者感興趣的社會、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揭示的一些矛盾讓學生分析解決,以引發學生的認知需要。特別要注意的是:創設問題情境要力求生動、新穎、有趣味性。
化學史、化學故事、化學傳聞等形象生動,感染力強,在課堂上通過介紹化學史等形式來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探究,以增強學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兩顆假牙”的故事,抓住了學生的心理,從一開始就吸引學生,使課堂氣氛很快進入活躍期。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無法對問題進行解釋,學生會問:問題會出在哪里?這個時候,教師引進原電池的概念,學生又產生了疑問,為什么與原電池有聯系呢?究竟原電池是什么呢?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實際上故事和傳說都是青少年所喜聞樂道的,上課伊始,一個動人的故事、一個美妙的傳說,會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角色”。教師通過對與新課有關的故事和傳說的敘述,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新課上來。
3.狠抓化學實驗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事實是最具有說服力的。本節課采用實驗探究式教學,既符合化學的學科特點,也符合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的發展特點。
從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看,高一的學生對新鮮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對教師的講授敢于質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但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探索能力畢竟還處于初級階段,尚不成熟,這就決定了他們的探索活動需要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和啟發”,即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當學生的思考和探索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啟發、提示、點撥,以幫助學生順利地開展實驗探索活動。因此,本節課的實驗是由教師預先設計的,但同樣起到了實驗探究應有的作用。這節課上得比較成功,學生的積極性全給調動起來了。這一點也可以從學生課后的鞏固練習看得出來,教學效果顯著。
4.反思不足之處
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可能多種多樣,但是受實驗室條件的限制,無法一一滿足學生,使學生的探究受到限制。另外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往往發現許多新的問題,但因時間和條件的限制,他們的問題有時無法得到及時的解釋。如做實驗2時,銅片上也有氣泡產生,對現象的觀察有干擾。因此,實驗時,筆者強調注意觀察鋅片,等原理弄清后,返回來讓學生解釋為何銅片上也有氣泡——銅片不純所致,這樣在后繼學習中得到及時補充,消除盲點,同時鞏固原電池原理。
所以巧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使用化學故事、化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外,其他的還有利用信息技術、社會熱點等創設問題情境。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選擇合理的問題情境,必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責任編輯: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