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本人一直在粵北少數民族地區任教,少數民族地區的各種信息相對閉塞,教學配套設施相對落后,學生主動學習意愿不強,生物學素養較低。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師,筆者就如何引導少數民族地區學生轉變生物學習方式,提高生物學素養方面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引導學生產生“我想學”的自主學習愿望
首先,要以教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用師愛真情改變學生,激發學生產生“我想學”的自主學習愿望。雖然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的自主學習意愿不強,但學生非常純樸,師生關系非常融洽。要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愿,應從融洽的師生關系入手,教師要多與學生溝通,做學生的良師益友。還要以熱情、真誠、寬容、負責、幽默等優良品質贏得學生的愛戴,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產生強烈的“我想學”的自主學習愿望。
其次,要以教學的語言魅力誘導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進一步強化“我想學”的自主學習愿望。師與生、教與學之間信息的互相傳遞,主要是以語言為媒介來進行的,學生是否喜歡聽課,聽得是否明白,教師的教學語言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運用優美、生動形象、詼諧幽默的教學語言,把深奧的生物學知識生動化、形象化、具體化。教師在授課時語速快慢要適中,聲調要抑揚頓挫,高低快慢的變化要合理。學生聽這樣的課是一種享受,聽課的效果良好,強化了學生“我想學”的自主學習愿望。
二、讓學生由被動的“要我學”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學”
首先,教師應以教法魅力吸引學生,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產生“我要學”的動力。從教材實際出發,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善于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特別是適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等來演示復雜的生命現象等,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趣味性,為學生提供大量而豐富的感性材料,突破傳統教學手段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將傳統教學手段不能表現的許多生物學現象和過程生動地表現出來,起到吸引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良好教學效果。例如,興奮在神經纖維上是以電信號的形式傳導,雖然電流是真實存在的,但它卻看不見,摸不著,學生是觀察不到的。如果僅靠學生自己去想象,難度非常大,而借助多媒體課件用動畫的形式展現,就非常直觀、形象,從而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這一知識點,亦使學生產生主動的“我要學”的求知意愿。
再次,教師應以知識魅力同化學生,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求知意愿,進一步強化“我要學”的動力。教師要有“實”、“深”、“活”的專業知識,廣博的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無論是在課堂還是課外,讓學生羨慕教師的學識,這樣學生“我要學”的自主學習意愿的產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還要讓學生感受到生物學知識的魅力,使學生“我要學”的求知意愿得到強化與維持。例如,在學習免疫調節時,通過學習掌握了科學預防疾病的方法,遠離過敏原,不要“談艾色變”,給艾滋病患者更多的關愛等等。生物學科知識源于生活,而又指導生活,其魅力無窮。這樣學生才會發自內心、付之行動“我要學”生物學知識。
三、讓學生由“學會”轉變為“會學”
首先,向學生展現學習過程的魅力,讓學生品味會學的喜悅,用心靈去親自感悟,提高學習的能動性,產生“會學”的恒力。傳統教學重結論而輕過程,學生就成了學習的機器,這實際上是對學生的智慧的扼殺和興趣的摧殘。從學習的角度講,要“重學會”而“輕會學”。新課改提出轉變學習方式,使學生更多地參與到問題的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的學習過程中,即由“重學會”轉變為“重會學”。如學習“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時,觀察制好的葡萄酒,讓學生動手制作葡萄酒。接著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最后分別從場所、條件、產物、能量等方面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學習過程的魅力,學習的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習也達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其次,讓學生感受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魅力,體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愉悅情感,提高學習的獨立性和創新性,強化“會學”的恒力。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可能要面臨著困惑、挫折和失敗,有時也可能用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這樣的學習情感體驗是必需的。而困惑一旦解開,就會深刻感受到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魅力,就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會學,“會學”的恒力就會得以維持和強化。
總之,在知識迅猛更新的時代,要引導少數民族地區學生轉變固有的生物學習方式,增強學習自主性,提高生物學素養,就需要少數民族地區的每一位生物教師集思廣益,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策略,提高教育、教研水平。
(責任編輯: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