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周圍的區、縣、校公開課,有的流于形式,有的模仿已有的示范課、公開課,總體而言,由于條條框框的限制不少,公開課比較呆板,沒有個性。但這不代表“公開課”就是形式主義的演戲。其實,“公開課”在我們的教學生涯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可或缺。
一、公開課的作用和意義
1.公開課是教師成長的舞臺
公開課作為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個舞臺,讓教師在參與中學習,在參與中提高,在參與中體驗快樂。教師通過公開課,能潛心鉆研教材,通過備課、反思等過程,親身經歷、實踐感知、反思提升,并在同伴的協助下突破自己,一次公開課能使教師上一個層次。很多名師都有這樣的感慨:公開課很鍛煉人,在教師不辭辛勞地打造公開課的同時,公開課也毫無疑問地打造了教師。
2.公開課是教師交流的重要手段
教師的教學研討、經驗交流往往是需要認真地聽、評公開課。公開課經過上課教師的精心雕琢,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即使不是成功的“好”課,我們也能從中汲取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揚長避短。
它是教師與教師之間互相啟迪,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學行為的好機會。它能實現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教師之間的共同進步。
二、公開課應注意的問題
如何讓公開課不流于形式,保質保量呢?這是我們每位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下面結合實踐談談本人對“公開課”的理解。
1.公開課不能成為必須完成的任務
公開課應該展示教師對教材的不同解讀,體現教師的教學藝術,帶給大家新的看點,提供教學研討新案例,否則,就沒有必要上公開課,更沒有必要大規模組織教師聽公開課,既費力又傷神。學校組織聽課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帶動教師的學習熱情,促進教師的發展,而不是對教師的教學水平進行等級排列與量化評價。因此,學校讓教師上一些公開課是必要的,但不能過多,不能以任務式要求教師人人都上,更不能為了完成評聘的硬性規定,敷衍了事。一旦成為任務,必然有的課就會流于形式。
2.要清楚公開課不是為評委上的,而是為學生上的
不處處顧及評委,才是最尊重評委。評委有的是課堂專家,有的是抱著學習態度的普通教師,不論學術地位如何,他們最想聽的課是有新意、有特色、有學習價值的課,而不是迎合他們的課。只要你自己認為你的課有特點,拿出來上!公開課本來就是教學研討課,何不利用這樣的機會,為自己的課找個落腳點?一節自己認為值得上的課,拿出來讓大家一起打磨,一起評價,對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幫助的。
前不久,本人上了一節縣級公開課:FLASH簡單動畫制作——“運動的小球”。這是一節在學校上的公開課,自己覺得有必要。本節課的定位是:1.一定要表達出自己對教材的獨到解讀。2.上課力求真實,不演戲。上出自己的水平。
3.不迎合廣大教師認為的“好”課
評課的時候,大家褒貶不一。有的說“精彩”學到了平時自己容易忽略的東西。有的說難度設置高,有的學生不能完成課堂內容,不適合當前的農村中學學生。筆者認為這節課是很有梯度的,梯度教學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是非常的必要的,我們不強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完成高難度的技術操作,但是在課堂上也不能抹殺部分學生的創造力,課堂上要給他們表現機會。只要有一個學生能完成最高梯度的作業,那就達到了本節課的目的。從如下的學生自評表可見一斑。

這節課雖然不完美,但是它完全表達了教者的設計意圖。不流于形式,大家聽得津津有味,這就是我想要的結果。打磨課的時候,每節課不是單純地刪減,而是追求真實課堂。一是同一教學內容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去完成,追求最恰當的教學手段與方法。二是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打磨課。上公開課的時候,應該給學生一個嶄新的課堂。這樣你的學生會更有興趣,聽課教師也能感覺到真實。
這樣,打磨課應該是爐火純青的,上課時就不必拘泥課堂上的分分秒秒,不必刻意安排哪個學生回答你的問題,不必像演戲那樣走流程、走過場了。真實地把握課堂,自然就能駕馭課堂。教師不必背臺詞,學生更能發揮自己的能動性。
公開課是有先進教學理念的教師精心準備的,提供給大家研討的課,它不一定要做到完美,像示范課那樣無可挑剔。只要開課的教師有足夠的信心,課就值得大家去研討,去傾聽。
(責任編輯: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