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高中生物教師已近十年,在同科教師的指導幫助下,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取得了些許成績。現將近年來在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呈現出來,與大家共榷,望能拋磚引玉,對大家有點啟發。
一、以本為本,注重基礎,以不變應萬變
立足于基礎知識,可以降低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起點和難度,而牢靠地掌握基礎知識是靈活運用基礎知識的基礎,只有掌握了基礎知識才能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應讓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礎,為以后的提高做好準備。在這方面我主要注重以下幾點。
一是認真研究大綱,明確大綱的要求,做到教學時心中有數,目的明確;細讀教參,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疏通課本,把握本課脈搏,形成知識體系和網絡,使教學思路清晰明確;抓住本節重點,做到重點明確,有的放矢。
二是充分備課。許多生物知識和生活實際關系密切,備課時不能拘泥于課本,應力求和實際相結合;同時制定學案要靈活,題目要能體現出以先記憶后理解,先啟發后導學的方法。
三是把握課堂,注重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上教學手段要多元化,教學方法要多樣化,教學語言要幽默化,這樣才能把學生注意力牢牢吸引住;同時強化基礎知識的掌握,當節課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默寫,以強化對知識的鞏固。
四是注重學案完成情況的檢查,對每一節的學案做到全部檢查,以通過檢查了解本節知識掌握的情況,以便整改,力求全面,不放過一個死角,不遺漏一個知識點。這樣層層推進,一步一個腳印,使學生所學扎實有效,慢慢積累,這樣學生學習也就會慢慢變得輕松起來。
二、注意訓練層次,巧設訓練題目,讓各類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蘇霍姆林斯基肯定了這樣一個事實:各個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是不相等的。不同的學生能力不一樣,一刀切的教學方法必將出現“有人吃不飽,有人吃不好,有人吃不了”的問題,從而使一批學生迅速邊緣化,成為后進生。所以教師在設置訓練題目時要關注不同學生的差異,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科學設計鞏固練習,同時體現分層的要求。課堂上,以中下等學生能接受能做出來為標準進行練習,保證后進生在課堂上聽得懂,理解得透,做得出來,不讓他們在基礎知識上就被落下。課后鞏固練習上可分必做題、選做題、挑戰題三個等級進行小題設計,讓每一類學生都有題可做。同時在創設習題時要注重其趣味性、創造性、生活性、目的性、綜合性、開放性。課堂評講要有針對性和普遍性,針對性是指錯得比較多的題目,普遍性是要使大部分學生能聽懂,對要求較高的題盡量不講,留課后對部分有要求的學生講,以減少后進生的壓力,防止其產生自卑心理和厭學情緒。這樣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學其所學,得其所得,都能真正地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和學習的喜悅,使每個學生對學習都充滿信心,最后都能取得令自己滿意的成績。
三、加強情感交流,發展和諧師生關系;注重教學方法改進
“親其師,信其道”,“石本無火,相擊而出現靈火”。要讓學生喜歡學習老師所教的課,首先要讓學生喜歡這個老師,新班級的學生彼此不熟悉,對周圍環境不熟悉,有孤獨感,因此我常與學生溝通,走近他們,與他們交流,關心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懷的溫暖。這樣學生與自己就親近起來,使他們增加了學習本學科的動力和興趣。另外,我也在不斷地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如用有趣的故事或生活中的實例引出課題,巧設比喻解決疑難問題,巧用口訣幫助學生記憶,妙用詩詞和幽默的語言增強學生的興趣,用比較法進行綜合復習等,想方設法把學生的注意力吸牢在課堂上,力求讓學生不再感覺到生物課堂是枯燥無味的。
四、做好課后教學反思和整理好學生易錯、常錯題的工作
課后教學反思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它能幫助教師積累經驗與提高教學能力。每一節課后,我都要反思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優點和缺點并及時整理出來,找出成功的原因和問題的癥結。反思在教案和學案編寫和運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反思課堂上教學方法是否得當,細節是否需要完善,反思習題選編、難易度和數量是否合理,并將其總結出來,以便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改正和借鑒,通過長期積累,自己的教學方法更加靈活多樣,課堂教學更加順暢。另外,對每一份學案、周測、月考及訓練題目中出現的出錯率較高的題目,我都整理出來,并稍加修改,再以限時訓練、查漏補缺的形式發放給學生,讓學生重新練習,加強對知識點的掌握。這樣,既加強了重點知識的鞏固,又提高了學生對難點的理解程度,也防止了學生一錯再錯情況的發生,同時對教師解題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幫助。
(責任編輯: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