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多媒體引入課堂,多媒體教學成了現代教育采用的最先進的教學手段之一。將傳統的教學媒體中合理、優秀的部分與多媒體教學進行資源優化整合,能形成一種優勢互補的“整體效應”,并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應用多媒體技術實現生物課堂教學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課題。
一、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抽象思維也能得到拓展
學生的互相學習和交流,可以利用多媒體實現更大程度的資源共享,同時,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也能得到提升,這樣學生的學習效果能更及時地反饋給教師。信息反饋可以讓學生在課上表達,也可以通過學生作業展示的形式(運用PHOTOSHOP、POWERPOINT和FLASH等)加以體現,甚至可以在教師制作的網頁、博客論壇上或利用QQ群讓學生各抒己見。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是學生樂學情緒的鞏固環節,更是培養學生表達自己、展示自己能力的一個良好契機。教師在這樣的環境下對學生進行評價和做相應的反饋處理,對學生而言是一種新鮮而有效的激勵方式,能夠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對運用網絡尋求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學的重點、知識的難點能夠講清楚
在生物教學中,有不少問題和現象,教師往往費盡口舌也難以講清楚。而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師可以精心選擇、設計好流程,進行合理解釋和演示,活化現象,直觀、形象地說明問題,使教學的重點很容易講清楚,難點也很容易突破。例如,在教學“細胞的分裂”一課中,分裂的過程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對于學生來說看不見、摸不著,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通過慢放、定格、特寫等方法處理出來的鏡頭,既能真實地展現分裂的動態過程,也能讓學生更形象地看到這個過程,由抽象到形象既直觀化又簡單化,不僅使學生接收了難于理解的知識,也使課堂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加大信息量,時空距離也縮短了
利用多媒體可以把多種形式的感性材料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習內容圖文并茂,再加上生動形象的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說,講的內容即使比較多,學生也容易理解。例如,在教學“動物的個體發育”一課時,要想使學生在教學進度規定的時間內觀察青蛙從受精卵發育成一個性成熟的青蛙的個體發育過程是難以實現的,而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演示,僅用30秒鐘就能看到青蛙個體發育的過程。這樣既節約了時間,也高效地傳遞了知識;既濃縮了大量的教學內容,也縮短了時空距離;既擴大了學生的思維時空距離,也從容地解決了教師講得多、學生學得少的困惑,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四、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宏觀和微觀知識領域得到了展示
微觀方面,生物學已經發展到分子水平;宏觀方面,是關于生態學的研究,用常規教學方法無法向學生演示,雖然可以用掛圖等方法來描述,但不能反映其動態的變化規律,學生學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如動植物細胞的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植物的光合作用、細胞呼吸作用等,或是宏觀的生態系統,如生物圈等都難以盡收觀察者的眼底,加上時間的制約、實驗設備的限制,不可能逐個通過師生實驗來獲得直接的感性認識,而借助多媒體模擬能化微觀為宏觀,以小見大,收到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學校為完善此教學模式,加強了基礎建設,購置大量的計算機設備,優化網絡技術平臺,新增多媒體功能教室,在硬件上保障新型生物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同時,不斷更新教師教育理念,加大教師多媒體技術的培訓,提高學科的整合力度,使新型教學模式不斷融合到教學實踐中去。經過兩年新教學模式改革,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綜合能力,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及各方面素質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為檢驗新型教學模式的效果,學校發放問卷調查,讓家長和學生共同完成,共發出720人份,收回690人份,回收率達到98%,回收問卷全部有效,統計結果見下表。

這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了家長對利用多媒體來教學生物也非常贊同,認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網絡學習和交流,既學習了課本知識和熟練多媒體操作技能,又能讓網絡對學生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監管力度得到加強。學生對多媒體網絡生物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設備、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目標設定、能力培養及教學效果反饋給予了肯定,并希望盡可能多地安排網絡學習,更好地達到生物課教育教學的目的。
(責任編輯: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