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是新課程的要求,是學生創新能力、創造力的有力表現,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探究性學習是中學生物學科重要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顯得十分重要。生物課的探究性能力的培養應以學生終身發展為宗旨,以改變單純、被動地接受知識為著眼點,構建一種開放、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生物學的探究能力培養應在教師指導下,對基本確定的與生物學有關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學生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探究,并在探究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一、深挖教材,利用課堂教學培養探究能力
教師要把每節課都作為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課堂,形成以主動探究為中心的學習局面。教師創造性地利用教材,使教授教學知識在廣度上和深度上高于教材本身。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重視學生的質疑,保護學生的探究意識,努力創設探究的情景,珍惜學生解決問題的自主權,鼓勵學生主動探究,使他們成為學習和自我發展的主人。肯定、重視學生探究的結果,使他們更加熱愛學習,熱愛思考,熱愛探究,進一步促進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學術交流,從而達到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習經驗的整合,實現課堂教學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到學生的發展,啟發他們對課本相關知識的思考,充分調動他們課堂內外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如“進一步探究其他因素對鼠婦生活的影響”一課,教師可啟發學生用準備好的小冰塊放在小塑料袋里,然后放在相同環境的另一半土壤中,來進一步探究溫度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再如收集“克隆”、“人類基因組計劃”等方面的資料,由學生當小老師進行講解等。
二、激發興趣,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課的教學可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加深理解已學過的基本理論,既使學生的實驗基本技能得到嚴格的訓練,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創新能力。我們要在實驗課上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農村中學生對實驗需要的儀器、藥品、材料、實驗操作過程以及實驗現象都感到新鮮,因此,教師抓住這一特點,在實驗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動手興趣和探究精神。例如,在學習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玻片時,老師可先利用設疑的方法為課堂教學創設一種緊張、活躍、和諧、生動、有效的探究氛圍。比如,怎樣制作植物細胞臨時玻片標本?染色的方法是什么?染色的步驟是在蓋玻片之前還是之后?染色的目的是什么?你認為還有什么樣的染色方法或操作上比教材描述的更為簡單呢?等等。教師引而不發,學生疑問重重,求知欲倍增。然后,師生合作除按教材要求臨時玻片的制作外,再由學生嘗試用碘液代替清水直接滴在載玻片上,其他步驟與教材操作相同,最后在顯微鏡下觀察結果是否相同。通過自己實踐,所設疑問大多會迎刃而解,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拓寬視野,在課外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農村中學,教師充分利用校園及其周邊生物資源,開展生物學課外興趣小組活動。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習慣以及提高學生探究的興趣與能力。如生物教師可以讓學生給校園及其周邊森林中的木本植物定名掛牌。并在木牌上寫好自己的姓名,然后掛在自行選擇的植物上,算是自己“認養”的樹木。其后,教師幫助他們對自己認養的樹木進行形態結構的觀察、記錄,提供有關資料幫助查閱檢索,確定植物的學名、俗稱、科別、主要特征及其用途等,并逐一填寫到木牌上。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使學生學會了查閱檢索的方法,并對自己認養的植物倍加愛護,實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一舉多得。
四、學以致用,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實踐出真知,探究能力寓于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和學校周邊的果農、菇農聯系,設立校外實踐基地。適時組織學生到果園或菇場去進行實踐教學。讓有經驗的果農或菇農為學生講解果樹、香菇的栽培技術。例如,選種、育苗、栽培、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以及果樹的嫁接、剪枝,香菇的滅菌、接種、培養等操作技術,許多學生還在果農、菇農的指導下進行操作練習,倍感興趣。這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既使學到的知識用于實踐,又體驗了實踐操作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了情操。
五、熱愛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的生探究能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探究活動的核心因素,是學習的催化劑,是學習行為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我們的生活無不與生物學聯系在一起,如環境的惡化、克隆技術、食品安全、人類基因組的測定等等。對于中學生來說,學習生物科學,培養生物科學的探究能力,從學習中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去探究有價值的領域,是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有力措施。在教學中逐步引導學生走向實際生活,參與探究社會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如“城市汽車尾氣的危害”“水域污染與魚塘富營養化對魚的影響”“關注當地的生物入侵”等課題。這使學生在探究中體驗學習、創造和獲取成功的愉悅,進一步提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問題、深入思考和追求真理的能力。
(責任編輯:譚有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