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生物課來說,生活的課堂是指生物課應該落實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整合的教育理念,讓課堂成為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課堂。《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堂標準》多層面、多角度地強調了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教育的重要性,并明確指出,要“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關注和參與與生物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決策”,“教師應該重視滲透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關系的教育,通過具體事例幫助學生認識生物科學與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教學的生活化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讓生物課堂走近生活
生活是教學的源泉,教師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把書本知識聯系到生活實際中,用形象直觀的手段實施教學,使書本知識“活”起來,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為什么不能吃太多油膩的東西?為什么室內養花要經常打開窗戶?甜酒的制作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很有親切感,我們可以鼓勵學生試一試自己的動手能力,必要時可在家露一手炫耀自己的手藝,而制作過程又需要一定的微生物知識,可以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到微生物的相關知識。健康問題也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如肥胖是因為吃脂肪過多嗎?人為什么經常感冒?胃痛是怎么回事?在講述血液時,可以出示醫院相關檢驗報告單,來講述血液的成分和成分數值不正常時會帶來哪些病癥。在什么是合理膳食問題的探討中,提示學生想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飲食是否合理,今天應怎樣做,并要求給父母設計一天的食譜。這樣做不僅可以親密親子關系,而且更主要的是飲食是否科學與我們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在教學中讓學生分析相關的保健知識,糾正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從學習中讓他們潛移默化地了解一些保養身體的注意事項。
二、讀書讀網積累生活知識
讀書讀網,不但在生物教學中起到積累生活經驗、促進學習的作用,還能使生物教學與其他學科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在閱讀中,可以實現生物知識與語文知識的整合。詩詞是我國寶貴的文學財富,在這個寶庫中,可以挖掘出無數生物學知識的寶藏,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分別說明了溫度和光照對生物的影響;“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展示了無性繁殖的魅力;“落紅不是無情物,劃作春泥更護花”,演繹著細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成語、諺語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的結晶,將其引入教學可喚起學生對生活經驗的回憶,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生物學知識。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是講解食物鏈的最好素材,“一母生九仔,連母十個樣”是對變異的形象表述。
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已經成為人們學習的一條“高速公路”,人們可以快捷、海量地獲取關于生物學與生活、科技、社會關系的信息。如環保問題(“赤潮”“外來物種入侵”“水華現象”等),食品安全問題(“轉基因食品”“農藥殘留”“問題奶粉”等),衛生防疫問題(非典、禽流感等),等等。當然,我們也可以把結果直接告訴學生,但是如果讓學生通過上網去查詢,搜索資料,會得到更完美的結果。他們既學到知識,又增長了獲得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真可謂“一箭雙雕”。
三、應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應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學習生物的興趣,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素養。應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不僅可以增強學生探究生物知識的興趣,更能使他們形成科學的思維,也能使學生的思維更活躍,增進學生探求生物知識的迫切性。例如我們在講遺傳變異時,提出了為什么稱“南橘北枳”呢?在講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時提出“雌雄蛙在生殖季節為什么要抱對呢?”在講光合作用時提出“為什么白菜心的葉子是黃白色的而不是綠色的呢?”這些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很貼近,甚至好多同學也曾百思不得其解。對于這樣的問題,教師提出讓學生探討,他們會很認真地參與而且會興致很高地探討。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總之,通過各種方式,努力把生物教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實現了從生物到生活、從生活到社會的跨越。學生會把在生物課中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也會用生物學知識參與社會活動,為創建文明、和諧的社會施展出他們的聰明和智慧,作出他們的貢獻。只要教師在生物課堂教學中不斷摸索,寓教于樂,在教學中時時處處融入濃郁的生活氣息,就會使生物課堂教學獨具魅力,煥發出生命的光彩和活力。
(責任編輯:譚有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