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多年來不屬于中考科目,在大多數人的眼中一直是一門副科。平時,學校生物課時安排得少,占用得多,學生也認為不重要,再加上部分教師仍用“滿堂灌”,導致生物教學環節相對比較薄弱,大部分中學生對生物缺乏興趣。近幾年來,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推進,中學生物的地位有所回升,這也給生物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高質量地完成任務呢?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盡快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有對生物感興趣,才會想學樂學,才會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
一、靈活地運用語言“元素”
語言是傳授知識、師生交流的橋梁,巧用風趣、幽默的語言不僅能夠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創造和諧的教學氣氛,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更不容忽視。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使用風趣、含蓄、幽默、生動的語言,或適當地應用詩歌、民諺等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學習心臟的位置時,我這樣講到:“為什么有些同學對班主任格外地親切、禮貌,對我卻親不過班主任?盡管如此,我也不生氣,為什么?因為你們的心都長偏了。”短短幾句,學生給逗笑了,心臟的位置也牢記于心。
又如,講蛙類的生殖時,先吟誦辛棄疾的詞“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講蠶的一生時,引用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講尿液的排出時引用李白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講生物的變異時引用農諺“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等。
二、巧妙地利用多媒體“元素”
科技的發展,讓教學手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多媒體就是其中的一種,它可以將一些枯燥無味的生物信息轉化為聲音、圖像、動畫等,把教學內容生動、形象逼真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在吸收知識的時候產生一種愉悅感,從而對生物課堂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例如,講解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一課時,教師收集一些植物吸收不同無機鹽后變化的動畫制成課件,在播放這些課件時再配以一些輕音樂進行講解。學生聽課的時候,欣賞著美妙的音樂,觀看著逼真的畫面,就很容易掌握這些平時難以理解的知識。
三、密切地聯系生活“元素”
生物源于生活,脫離了生活實際的生物知識如空中樓閣,沒有根基,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發展。生活生物的“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的生物“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生活的生物“實”,有利于體現知識的價值;生活的生物“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生物教學要走向生活,向生活貼近,向生活滲透,向生活拓展,向生活延伸。
例如,講轉基因技術時,聯系現在市場上的轉基因大豆油,學生感嘆:原來我們身邊就有轉基因的東西。講人體的免疫時,聯系班級里有的同學感冒了,需要打針,而有的同學感冒了藥都不用吃也能好;講生態平衡時,聯系我們學校里的那條河為什么沒有魚,只有茂盛的水草,等等。這些都帶給學生一種驚奇:生物與生活聯系密切,無處不在。
四、適當地穿插名人逸事“元素”
學生年齡的特點,是容易對熟悉的、知道的人或事感興趣。對名人逸事和趣聞進行去粗存精地加工后加以簡述,可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激發學生探索問題、追求科學的興趣。例如,講授《近親結婚的危害》時先向學生講述“達爾文的遺憾”這一故事:達爾文一生最大的成就是《物種起源》,最大的遺憾就是和表姐瑪麗的婚姻。聰明的達爾文和美麗動人的瑪麗生下十個孩子,個個體弱多病。有三個很小就夭折了,其余七個孩子都不同程度地患有精神病,其中三個女兒一輩子也不能出嫁,有三個兒子無生育能力終生未娶,第四個兒子一生中娶了四個老婆也沒有抱上一個娃娃。學生聽后興趣盎然,個個若有所思。然后我與學生一起分析其原因,學生個個聚精會神。學生通過分析這一故事,結合自己的調查結果,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國《婚姻法》規定禁止近親結婚的意義。
五、開發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元素”
課外活動是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的活動和實踐,它具有知識性、科學性和實踐性,更具有靈活性和趣味性的特點,它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經驗,完善學生的生活方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生物教學中,應該大力開展一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
例如,組織各類興趣小組(動物的養殖、植物的栽培、標本的制作),舉辦專題講座(轉基因技術的應用、眼睛的保護),開展演講和知識競賽,進行參觀調查和開展野外考察、小制作和小發明等活動,結合實際撰寫生物小論文、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等。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只有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不是多余的負擔而是享受,才能把學生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并積極地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自覺地、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責任編輯:譚有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