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是《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戰例,也是諸葛亮被神化的一個重要事件。雖然城內已空空如也,但城樓上的諸葛亮還神情悠然地撫琴。城樓外的司馬懿忐忑不安,他身后有數萬軍隊,卻感覺如臨大敵。突然,諸葛亮琴弦崩斷,司馬懿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慌忙撤退,狼狽逃竄。就這樣,諸葛亮大開城門,不費一兵一卒,嚇退了司馬懿的大軍,真可謂一曲掃千軍、談笑退頑敵。
該戰例中,與其說諸葛亮神機妙算,倒不如說司馬懿愚蠢至極。
可司馬懿真的那么愚蠢嗎?我想,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會產生這樣的疑惑。
司馬懿若真的這般愚蠢,怎能做下后來的大事業?既然司馬懿不傻,那么,當時完全可以先派出一小股軍隊大膽殺進城去,即使諸葛亮有埋伏,那他損失的也只是一支小部隊,他還有大隊人馬虎視眈眈地站在城外,怕什么?或者司馬懿不進攻,但也不撤退,站在城外與諸葛亮干耗時間,看誰能耗過誰,看誰先露出破綻。而最簡單的方法,司馬懿大可令弓箭手往城樓上的諸葛亮射箭,這對司馬懿來講肯定不是什么難事。這樣一來,諸葛亮的計謀說不定就暴露了,司馬懿再乘機殺進城去,活捉諸葛亮。
以司馬懿的聰明和奸詐,這些辦法他應該能想到吧,可是司馬懿都沒有去做。這是為什么?
答案只有一個:此時的司馬懿并不想除掉諸葛亮。
諸葛亮是司馬懿的死敵啊,一日縱敵,萬世之患。司馬懿又怎么會輕易放過如此好的機會呢?司馬懿肯定有自己的打算。
在司馬懿看來,諸葛亮可以暫時不除,為我所用。有些時候你會發現,你之所以能夠存在,你的價值之所以能夠體現出來,正是由于你有一個強大的敵人。當時,司馬懿就面臨這樣的形勢。
司馬懿出身世家大族河內司馬氏,他憑借過人的才干和能力,逐漸在曹魏政權中占據了一席之地。曹操當年平定漢中后,司馬懿高瞻遠矚,建議曹操乘勝繼續揮師前進,攻占蜀地。可惜,曹操沒有采納司馬懿的建議,因此錯失良機,讓劉備占領了蜀地,成為后世之患。曹操縱然再有攻占蜀地之心,歷史也不會給他那樣的機會了。相信曹操會非常后悔當初沒有聽司馬懿的話。后來,孫權殺了關羽,將關羽的人頭送給曹操,司馬懿第一個意識到這是東吳的嫁禍之計,建議曹操厚葬關羽,讓劉備將復仇之劍刺向東吳。對司馬懿的才干,曹操有深刻認識。曹操一生閱人無數,卻對司馬懿始終看不透,所以他臨死前,留給繼位者一句話:“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與兵權。”曹操認為,對司馬懿這個人要用又要防,防大于用。可惜,曹操死后,曹丕念及司馬懿的護嫡之功,對他只用不防,臨終還任命司馬懿為托孤大臣。好在曹丕的繼承者曹叡不愧于“魏明帝”這個稱號,對司馬懿真正做到了又用又防,防大于用。
諸葛亮正是看透了這種局勢,一出岐山時,用離間計搞掉了司馬懿,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可是,隨著蜀軍節節推進,魏明帝感覺到危機日深,逐漸認識到司馬懿的作用,被迫起用司馬懿去遏制諸葛亮的勢頭。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司馬懿才能重掌兵權,與諸葛亮狹路相逢。兩人打著打著,一個便坐在城樓上彈琴,一個則立馬城外虎視眈眈。
諸葛亮擺“空城計”,司馬懿并非看不透,而是假裝糊涂。他在魏國的根基還不深,假如此時除掉諸葛亮,魏明帝很快會再次將他一腳踹開。因為過了河,橋就沒有用了;磨好了面,就不需要驢了。所以,為了能繼續領兵打仗,掌握軍權,司馬懿覺得必須留住諸葛亮這個勁敵,先讓自己有存在的價值,再慢慢培養自己的勢力。只要諸葛亮還在,魏國的西南前線就面臨戰爭的威脅,而司馬懿這個杰出的將才就會派上用場。這叫養敵自重。
所以,城樓外的司馬懿詭秘地撤軍,才成就了諸葛亮空城退敵的神話。(責編:王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