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日子,如同過往的風景,稍縱即逝。
當告別了那一段執筆奮戰的歲月,回憶起當時的點點滴滴時,才驀然發現我們曾經在那一段歲月里揮灑過片刻青春。大多數人會想著,如果當初如何,那么將會如何,要是…可如今,歲月已過,生活留下的僅是幾片零散的記憶。
高三給我最初的印象是忙碌。
天氣由熱到冷,由冷到熱。我們就是在這樣循環的季節里,透著空氣里薄薄的書香氣息而忙碌。每節課忙碌于高中兩年的總復習:每夜忙碌于在臺燈下寫著怎么也寫不完的試卷;每月忙碌在測試的小考中。那些忙碌的日子帶給我的既是充實的欣喜,又是備受壓力的惆悵,以至于我夜夜躺在床上徹夜難眠,最后又落得遲到的無奈。
那時候,老師說:“高三了,要抓緊時間學習。”
那時候,父母說:“高三了,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
其實,誰不知道高考的重要性呢?只是面對著鋪天蓋地的作業,我們總在渴求一次透氣的空閑罷了。
那天,我又一次遲到。當我急匆匆地跑上樓梯時,早讀聲已經四處飄揚。轉過拐角處,已經隱約看見了班主任的身影。那是一種犀利的目光,透過鼻梁上的眼鏡,直射而來,似乎為了“捕捉”我而準備的。
我無奈地低下了頭,緩緩走去。
我沒有看他的表情,事實上,經常遲到的我怎么會有臉抬頭看他呢?
我聽見了他一聲有氣無力的嘆氣,說:“怎么今天又遲到了?”
我搖搖頭,沉默不語。因為我早已無話可說,之前保證過多少次的諾言,最終還是無法做到。那一次,他只好讓我在走廊上站著等到早讀課結束后才進教室。
高三的教室全設在了四樓,我站在欄桿旁低頭望著下面的花草樹木發呆。記得高二的時候,我們時常被樓上高三的學兄學姐們的讀書聲吸引著抬頭望去。他們總會整齊地站成一排,捧著書本,放聲朗讀。那時候,我對自己說,以后高三了,我也要像他們那樣放聲朗讀。而現在,我已經高三了,同樣在這一層,同樣有著朗朗的讀書聲,卻發現自己沒了當初那份對高三的渴望與憧憬。
或許,高三的壓力只有自己才知道。
記得有一段時間很討厭數學課。它總要求我們記住那些多得數不清的公式法則。在那些近乎相似的三角函數公式里,我總是摸不著頭腦地一次次混淆。老師還時常讓我們背誦那些定理,他笑著告訴我們,等到我們高考那天,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數學也是要背的。
那天,老師講幾何題。對著試卷上原本應該熟爛的圖形,僅僅是題目變化了一下,整個人又一次陷入了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老師在臺上細心地講著,從已知的條件出發,結合圖形,一點一點地分析。等到老師落下最后一筆粉筆字的時候,我恍然大悟,這不就是某一條定理下,幾個公式結合起來的題目罷了。為何當初想不到呢?
或許高三就是這樣,在崎嶇的道路上,四處的風景總是既簡單又紛亂。
在課余閑暇的時候,我們不再像過去那樣穿梭在走廊上,我們寧愿放下心來暢談未來,希望能在剩余不多的高中生涯里記住彼此之間的話語。比如“將來怎么樣”,“以后上大學怎么樣”或是“高考后我們要如何”等等這些簡單而刻骨銘心的對白。這樣的話題在作文里寫了不少,卻一直未從這質樸而真誠的嘴里道出,現在卻什么都要說上一句,心里才會踏實。
或許,高三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夢想的起點。
在整一個復習階段接近末尾的時候,我們決定在班里舉辦一個輕松的派對。在派對舉行的前一天,班長向每一個科任老師發了請帖,然后和幾個同學到商場上買零食。到了那天放學后,在被騰出了一大片空白的教室里,幾個彩色的小蛋糕聚在了中間的書桌上。而旁邊堆滿了大包大包的零食和水果。老師,同學,所有的人都在。
雖沒有一般派對所要用的彩帶或是氣球,但簡簡單單的小聚會卻也沖淡了原本緊張的氣氛,墻壁下堆疊如山的教材在此刻也被嬉戲的笑聲所淹沒。
或許,高三讓我們難忘的不僅僅是學習的壓力,更多的是我們身后那道溫和的陽光。
時過境遷,高考結束的那天,陽光很是燦爛。
我們知道,我們不用再陷入所謂的題海了,不用再背誦古詩古文了,也不用再每天緊張地執筆奮戰了。可是,邁出校園的腳步卻不聽使喚地往回走。抬頭望去,我看見了那個我時常遲到被罰站的走廊,我看見了那個充滿樂與苦的教室,我看見了熟悉的花草在向我告別。
忽而發現,原來那些忙碌的歲月里,我們交錯在淚與汗之間,卻忽略了難言可貴的青春。
我們的青春曾經在那兒揮灑過。
記得高考的前一天,我們彼此對自己說過,永遠不會忘記這一段歲月。
因為,那一年,我們高三。
編輯/梁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