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至今,每個人都無疑經歷著無數次的選擇,從喝什么味道的飲料到穿什么顏色的衣服,當然,也包括要報考哪一所大學,學什么樣的專業。仔細想想,有多少真正是你自己的選擇。我是醫學院研究生二年級的學生,進入附屬醫院實習已經快一年了,一路走來,有很多心里話想和弟弟妹妹們分享。
高考的專業選擇不是兒戲,可能它不能決定你一生的走向,但它絕對是你未來前進的理論基石。可能大家也有所了解,很多本科生畢業的現狀常常是不對口就業,工作起來又會覺得力不從心,甚至有種“這么多年的書都白念了”的感覺,其實多數是因為當初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不夠理智。
記得大學還在學習理論基礎的時候,在一堂“人生決策學”的課上,導師問我們:“你們有多少人是真的喜歡學醫才來這里讀書的,舉手我看看。”當時,200多人的教室只有我和另外二十幾個同學舉手。導師示意我們放下手后又問:“那沒有舉手的同學誰能說說你們是如何來到這里學習的嗎?”大家嘩地討論開來,有人說是被父母逼迫,有人說是根據分數隨便填的,還有說是因為將來醫生的收入多、社會地位高。導師再次示意大家安靜,然后說出這樣一番話:“同學們,你們是醫學生,是未來社會醫療行業的主流,但你們今天的回答讓我很是毛骨悚然!如果你們對自己都是敷衍的態度,我又怎么敢期待你們會對別人的生命負責!所以,今天老師要拜托你們,不管以前如何,請你們從今天起一定要熱愛自己的專業,因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這些話,讓我牢記至今。而我的同學們所說的情況,是不是你們正在經歷的呢?
懇請大家牢記這句話——“請對自己負責”。不論你是否已經成年,都請你從今天開始對自己負責。不要把未成年作為借口,更不要奢望任何人為你的未來埋單。所以高考報專業,也請你自己選擇。我們可以參考父母的意見,因為長者有豐富的閱歷;我們應該結合自己成績,因為正確的自我定位同樣也很重要:我們不是不考慮收入,沒有面包也難談理想,我們就是要結合這么多的客觀因素、主觀情感和自身特點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專業,也許它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適合你的。
做選擇,切忌盲目。就像做投資需要先調查市場一樣,專業的選擇也要先做足功課。俗話說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要先了解自己的特點、特長,挖掘你能做什么,再去想你愛做什么,最好就是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充分了解自己之后,可以先到網絡上了解有哪些專業以及它們的特點,看看哪些專業符合你的要求,篩選出幾個可行選擇。接下來,你要去咨詢你周圍對這些專業有深入接觸的人,這可能就要借助你父母的幫助,相信他們也會很樂意幫你去打聽。現在,也不排除一些新興的專業外表看上去光鮮亮麗,實則是教育的陷阱,只有真正身在其中的人才會有深刻的認識,所以,聽聽他們的介紹,相信你會對這個專業認識得更透徹。當然,最好多咨詢一些人,這樣也可以防止一些偏激言論的干擾,做出最客觀的認識。
最后,你要權衡利弊(親朋意見、社會地位、收入、就業前景、職業發展等等),最終敲定你的選擇。另外,我也理解,在做選擇的時候又有很多條件是矛盾的。還是那句話,對自己負責,請不要抱著空想主義的態度,妄想能找一個既輕松又高薪、既體面又逍遙的工作,這種工作有沒有?可能會有,但讓我們碰到的概率極低,對于這種小概率事件,先不要把它列入你的理性選擇清單中。
付出與回報多數成正比,而抓住機遇同樣很重要,另外,機會又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所以,我們渴望成為人上人,就要先付出同等的辛苦,做好充足的準備,然后等待機會的降臨,一躍而起。
最后,和大家分享下我的經歷。中考的失利讓我認識到“只有我自己可以對自己負責”這個道理。高中開始發奮圖強,高二結束的假期我經過前述的一系列慎重思考,圈定了想報考的大學和專業,有了目標,高三就更有動力,高考的時候穩定發揮,如愿以償實現了自己當初擬定的目標。大學一直學習自己喜歡的專業,所以格外認真,也不會計較學醫的辛苦。選擇研究生階段專業方向的時候我又是運用這些辦法,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專業,當然這一次,我同樣經過慎重的考慮,按照“能力、興趣、就業難易、收入”這個順序來權衡做出最終選擇。現在專業實習,我每一天都很開心,因為心里有夢想、眼里有光明。
我很感謝我的父母一直支持我自己去選擇,并在我需要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引導。也請讀這篇文章的父母給予您的孩子足夠的信任,教會他們如何對自己負責。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專業,奔向未來的途中一路笑靨如花。
編輯 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