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桐瑀
1965年生于吉林省臨江市,1990年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美術系國畫專業,1991年入中央美術學院進修中國畫,2003年碩士研究生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并留院任《美術觀察》欄目主持人。2004年考取中國藝術研究院山水畫理論與創作博士研究生,師從龍瑞先生。2007年畢業后分配至中國國家畫院工作。現為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文化部青年聯合會委員,文化部青年聯合會美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1988年,《冬月》獲全國林業美展銅獎。2007年,《寒山千里碧》獲第三屆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獨拔群峰外》獲“2007年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曾出版專著《中國書法家全集·黃賓虹》、《中國書法藝術大師——黃賓虹》、《影響中國繪畫進程的100位畫家》。
張培武
1949年8月出生于重慶市,現居北京。2007-2009年就讀于中國國家畫院首屆山水畫課題研究班,師承龍瑞。現任北京鳳凰嶺美術館館長,北京鳳凰嶺書院院長助理,北京海淀區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院安徽畫院院長,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鳳凰美術》雜志總編,《鳳凰美術》報主編,八方山水論壇副秘書長。
歷代畫家都是文化行者,他們“足跡百川,心存丘壑,澄懷觀道,席地賦詩”,為中國文化藝術呈現燦爛的人文光輝。中國畫是中國文化的象征。它歷史悠久,千百年來薪火相傳,連綿不斷,這是因為它不僅保持鮮明的民族文化精神,深深扎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里,以生活為創作源泉,更因為畫家有博大胸懷和文化修養。他們遍游五湖四海,飽覽名山大川,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識見,創作出了時代的經典之作,因而,可以說作為中國山水畫家也一定是一個文化行者。
培武,巴蜀人,童年在浩瀚的丘林農村長大,十六歲就參加鐵道建設,奔波于大江南北,常年浸泡在山野與田園之間,與天地共舞,與山水同樂。六十年代初他學習油畫、水粉、水彩畫。七十年代中期轉到安徽皖南山區后,由于經濟條件受限,棄油畫而改習國畫。他在工作之余“以樹當筆,以山當紙,以石當桌,以水當墨”,與中國山水畫結下不解情緣。十幾年前我看過他的山水畫,已感受到了一股濃郁的筆墨韻味。二00七年他進國家畫院我的山水畫課題研究班學習,在與他交往中,知道他是一個言辭不多,勤學奮進,殷心畫學的畫家。在國家畫院兩年學習期間他總結出了十八字畫學歌訣:“習傳統,重書法,多讀書,勤寫生,造意境,修禪心”,細品起來也確有道理。培武能這樣想,也在這樣做。近幾年他在北京鳳凰嶺美術館任館長,大量的組織展覽交流活動、教學培訓等工作,沒有消減他對中國畫的研習,一有時間便伏案揮毫,辛勤地耕耘著他的山水田園。
培武的畫從傳統山水畫入手,認真研究,細心揣摩古代經典,尤對寫生,有所心得,山川氣韻、樹木神采均于畫中可見。他的創作,不管大小作品均用筆穩健、蒼勁有力、筆墨渾厚、筆法扎實,不浮不躁,于筆墨中見精神,于尺幅中見氣質。
近期看到培武所畫花鳥,筆情墨趣,甚為可愛,他的花鳥畫重在用筆。畫面用筆簡括而耐人尋味,筆筆皆從書法中來,花鳥精神出于胸臆。
幾十年的耕耘,培武終得收獲,這也是他在用“心”讀“畫”,用畫解讀“人生”的結果。望培武能繼續用心畫好他的“人生”并藉此以為序。
壬辰年九月拈此字
韓國棟
1961年12月生于山東省即墨市,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手指畫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北京指墨畫院院長,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市豐臺區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鳳凰嶺美術館常務副館長,北京鳳凰嶺書院教務長,北京鳳凰嶺書院范揚山水工作室執行導師。
岳黔山
又名岳谷,1963年生于貴州省貴陽市,回族,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解放軍藝術學院、榮寶齋畫院、新疆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鳳凰嶺書院中國書畫學精英班程大利山水工作室執行導師,北京鳳凰嶺書院中國書畫學精英班張立辰花鳥工作室執行導師。
王乘
回族,祖籍河北滄州。1994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山水專業并獲文學學士學位,2006年7月畢業于貴州大學藝術學院中國山水畫研究方向并獲碩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畫院副院長,王乘藝術工作室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山畫會副秘書長,文化部青聯委員,文化部青聯美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新疆藝術學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