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中國畫的宗旨:筆精墨妙,其美在內
中國畫論認為,人的境界有多高,畫便有多高,而境界并不是天才就能解決的,中國畫不強調天才,西洋畫強調天才。中國畫在尊重天才的同時強調修為。修為是終生課題,在修養下千錘百煉,才能淬火。“百煉鋼化作繞指柔”,境界在長期的修煉中提升。
畫中國畫首先心態要從容安詳。在波浪滔滔的大海面前,西洋畫家心潮澎湃地作油畫寫生,可是中國畫家仍以沉靜的心態面對。從故宮博物院藏的馬遠的《水圖十二幀》中,我們感受到的仍是靜氣。靜而深沉,似有無盡的韻致。古人用一種散遠的心情看待自然。宋代郭若虛對山水畫提到“三遠”——高遠、平遠、深遠。“遠”的內涵是一種玄遠的境界。馬遠的水便有這種透露著幽玄的遠的意味。中國畫是在這樣一種安詳散淡的形態下,摒除了一切功利色彩的前提下,從容地寫出來的。它追求的效果用黃賓虹的話講是“內美的境界”。黃賓虹認為:“其美在內,不在外觀。”這是需要反復體味才能感受到內在的魅力。
怎么才能做到“內美”呢?筆精墨妙達到境界幽深。怎么才能做到筆精墨妙呢?需以書法入畫法,要以篆籀之筆入畫,才有趣味。“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這是趙孟頫論用筆的名句。表現境界要有好的詩性感覺,詩意、筆墨加上端正的人品才能創作出好畫。齊白石85歲生日寫下絕句:“鐵柵三間屋,筆如農具忙;硯田牛未歇,落日照東廂。”還曾刻印“恨無長繩系日”,恨不得拿繩子把太陽系著不使落下,珍視光陰而又甘于寂寞,從容度日,心態成就大家。齊白石是窮苦人成功的例子,世家出身或文人經歷的大家似乎更多些。中國畫遠功利,但它具有人文關懷精神,這種關懷與天地精神相通。千載而下,中國畫始終在尋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平衡,尋找一種“恒”的大美境界。孔子的核心是“仁”,是希望我們的人格完善,教我們如何去做去為;老子、莊子是告訴我們,怎樣與自然相處,不做不為也是為了人格完善。中國古典哲學,不研究事物的結構和運動規律,以及如何利用這種規律去改造自然,這是科學精神。中國哲學更偏重直覺與理性的互補,對立因素的同構和諧,這種哲學理念落實到藝術中,就產生了中國畫。
姜澄清先生說:“藝術的價值,在于凈化人心,凈化人際關系,使‘我’與‘它’或‘他’之間,處在一種高尚而愉悅的氛圍中。”藝術具有與宗教同樣的功能,讓人心歸于澄明和至善。一個浮躁的人,一個功利心很強的人,一個急于求成的人,一個怨天尤人的人怎么能深入到藝術的深處呢?畫是心跡,書也是心跡。“書,散也。”(漢代蔡邕有論) 一顆散淡從容的心,平靜,靜而深,而遠。畫畫一波三折,是骨子里的沉穩,行筆需慢。李可染跟齊白石學畫10年,他總結說學到了一個 “慢”字。我看林散之老先生寫大草,寫得舒緩沉著,運筆慢而又沙沙有聲。我常給學生講,做到“淡”、“靜”、“慢”三字,大約可以進入中國畫了。筆墨文化是人格的文化,很講究“格”。“格”是格調、格致。所以說,人品不高,畫不會高。唐以來的畫論反復地講人品如何重要。筆墨文化強調人品,講究“文如其人”、“畫如其人”、“書如其人”,人是什么境界,作品就是什么境界。這大約是中國美學與西方美學的不同之處。所以,歷來的中國畫論,要求畫家要完善人品。林散之有一首詩:“辛苦寒燈七十霜,墨磨磨墨感深長。筆從曲處還求直,意到圓時則更方。”他的人生便是圓中見方,曲中求直的境界。在有操守的畫家看來,名和利都是藝術之外的事情。中國畫論認為,人的境界有多高,畫便有多高,而境界并不是天才就能解決的,中國畫不強調天才,西洋畫強調天才。中國畫在尊重天才的同時強調修為。修為是終生課題,在修養下千錘百煉,才能淬火。“百煉鋼化作繞指柔”,境界在長期的修煉中提升。
五、什么樣的畫是好畫:筆墨好,意境
好畫不是一下就能看完的,如果說宣傳畫是大聲說話的藝術,中國畫則是輕聲地訴說,需慢慢地品味。西方是人性的文化,中國是人格的文化。
好畫首先要“有筆有墨”。用筆要具力度,具內涵,筆線具有書法意味。許多公共場所甚至出版物上的“國畫”不具備這條標準。很多展覽會上的作品也不具備這條標準。20世紀以來,對中國畫的品評標準出現了變化,把西洋畫的標準,諸如對造型準確、色彩和結構、透視、解剖等項的要求規定得很完善,以這些標準來衡量中國畫,很多中國畫便走到身份不明的路上去了。真正的中國畫用筆要有書寫韻味,要有力量感、節奏感,充滿辯證規律,它的頓挫、提按、快慢、干濕、濃淡都要蘊含其中,體現一種對規律的認知和文化素養。這是不容易的。
有墨,按照前人畫論,筆立形質,墨別陰陽。又說:“墨法在用水,以墨為形,以水為氣,氣行,形乃活矣。”(清·張式《畫譚》語) 墨在表現濃淡關系的時候,傳達出大自然的神采和人的精神。墨可以千變萬化,古人說墨分五色是泛指,墨可以分出萬千的顏色,古人不用顏色,能為太行和黃山傳神,非常生動。色當然重要,但在文人畫,往往作為墨色的輔助手段而運用。
第二,好畫要講意境,有意境的基礎條件在于要有生動的氣韻。“氣韻”一詞來自謝赫《畫品》——“雖畫有六法,罕能盡該;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畫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板的,不是結的,它是有生命的。中國畫的“氣”加上“韻”,是指一幅畫的生命狀態。畫有生氣、有節奏、有韻律感,便有了氣韻,在這個前提下,要看畫背后的東西是否深遠,有深遠的意味便有了意境。“含不盡之意于言外”,像好詩一樣。畫外須有不盡之意。20世紀以來的畫家很多人會把畫畫成生活的圖解。這是菊花、那是竹子,索然無味,古人不這樣。元代畫家鄭思孝畫的蘭花露出根來,露根的蘭花是有寓意的。齊白石畫《寒夜客來茶當酒》《蛙聲十里出山泉》都是極富意境的作品。
黃賓虹給藝評家裘柱常的信中說:“畫有初視者令人驚嘆,以其技能之精工,諦視而無天趣者,為下品;視而為佳,久視亦不覺可厭,是為中品;初視不甚佳,或竟不見佳,諦觀而其佳處為人所不能到,用筆天趣,非深明其旨者視若無睹,久視無不盡美,此為上品。”好畫不是一下就能看完的,如果說宣傳畫是大聲說話的藝術,中國畫則是輕聲地訴說,需慢慢地品味。
中國畫首重精神,不強調形式。形式固然重要,但是中國畫,首先強調的是內蘊。所以,它不強調張力和視覺沖擊力,不強調強烈的構成意識以奪人眼目。這是西洋畫尤其是后現代西方繪畫的主要特征。我以為西方是人性的文化,中國是人格的文化,自覺地納入一種約束力,在內省的同時探究自由,而不是充分地張揚人性,這就非常辯證了。一種“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境界又要與“修齊治平”的擔當意識相結合,這便是“格”,我稱的人格文化就是這個意思。梵高可以追一個比自己大8歲的妓女,割下自己的耳朵求愛,畢加索可以無休止地追求女性,展現出巨大的激情。中國畫家則是克制中的自省狀態,以人格完善作為目標,在自我修為的狀態下實現藝術理想,由此形成中國國畫家、書法家的生命狀態。古來大家多有“彬彬有禮而后君子”的素質,即便癲狂狀態也是因清高而致。所以說,人品多高,畫便多高。畫畫只看天分不行,一定要以讀書修為作為補充。畫顯得“匠氣”,明顯是修養問題,技巧越熟練,匠氣越厲害。畫也好,書法也好,都以書卷氣息為上。書卷氣就是洋溢在書畫作品里的文化氣息、文人氣質和精神高度。按照陸儼少的說法,六分讀書,三分寫字,一分畫畫。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中講書畫的高古之趣,何謂“高古”,一曰“真”,二曰“樸”,三曰“簡”,就做到了高古之“美”。
趙孟頫曾提出“畫貴有古意”,這個古意大約就是高古之美,這也是黃賓虹一生所尋覓的“內美”境界。
由是言之,中國畫的創作和欣賞都是一個漫長的學習和實踐過程,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由淺入深逐步理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