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享受年假,人在馬爾代夫,但是總有那么多的工作電話。帶薪年假,人像是風箏,雖然飛得遠,但是總有一根線在不停地扯著你。怎樣才能心無旁騖,不讓工作綁架年假?
A 我有個朋友,每到假期都重返母校。他說無論是誰,只要回到校固這樣的地方,走出來時臉上都綻放出年輕的光澤,那是任何一家美容院都做不到的。既然決定去休假,那就讓自己徹底放下,這樣才能逃離喧囂,放空自己,就跟排毒似的,得先清掃心靈上的垃圾,帶著橡皮擦上路去。有時候,忙碌并不是一件壞事,被需要,也是一種幸福,但是一定要保證有頭緒,有時候,工作就像是搭積木,每一個段落和時期都咬合緊密,但是又能隨時打散組合出新的排序。在休假前的幾個月,羅列一個季度清單,并且進行目標切割,你就會發現所有的事情都在掌握之中,這也會給你的同事傳達相應的心理暗示,在休假前,別忘記安排好你的假期工作交接。而真正開始了你的假期,你要明白,有些工作永遠也干不完,大可不必人已出境,工作卻沒有止境。而有些突發事件不能回避的話,嘗試著去解決。在南加州看浪頭的你解決不了的話,在CBD格子間的你也很難處理,想到這里,立刻就釋然了。還是繼續吹海風吧!
Q 是痛苦開工,還是充滿期待?如何面對年假后的心理調適?
A 所謂的心理調適,我認為學會有張有弛,領悟取舍得失,不失為休假最大的意義。如果是員工,休假后的工作,可以制定一個要達到的目標,比如加薪。如果是領導,同樣向新的業績目標出發,這都是很能振奮人心的。生活要繼續,如果留戀長久的休憩——永遠的休假,那叫做失業。
Q 職場中人,選擇什么時候休假也是一門學問,當領導帶頭加班,加班成了一種潛規則,如何對BOSS說休假?
A 對老板而言,讓員工休假絕對是聰明做法。歐洲一貫講究人性化管理,提倡休假其實是一件雙贏的事。員工一方面能夠體會到被老板體恤的溫存,另一方面休假歸來帶回飽滿精神,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時還能刺激出新鮮、有創意的想法。大膽跟老板建議,給我休假,讓我充電,大家都雙贏。不要發憷,因為在這個時代,老板看重的不再是全身撲在工作室的“苦逼”加班族,他們看重的是誰能有更高的效率,誰能有更新的創意。如何對待休假,似乎也彰顯了別樣的寓意。
Q 聽說,法國人的辦公室里,無論是老板或是小職員,你都不難發現在墻壁或文件柜門上,往往會貼滿了世界各地風光的明信片。紀念著他們去年的某個浪漫假期,或是下一個傾情邀約。而國內的職場人士,休假歸來,曬得一身小麥色,同事和BOSS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在國外,通常休假的安排是怎樣的?有什么參考性意見?
A 上世紀80年代末,我初到法國就感受到了與眾不同的“休假文化”,人事部會定期提醒員工“你該休假了”。法國每年大約有150天不用工作,在法國人看來,休假就是純粹的身心休憩,在此期間不接電話,不收發公務郵件等行為再正常不過了。對于加拿大人而言,度假重要到連大選都要考慮避開6~9個月的黃金度假季節。而在俄羅斯,一年之內甚至有80多個林林總總的節日,生性嚴謹的俄羅斯人對待節日同樣一絲不茍,人們保質保量享受“休息權”,很少有在節假日加班的情況。我認為,提前做好休假前的工作安排,并且只在每天的固定時間開機。注意不要在體假的路程計劃上花費大把時間,隨意而行,最好。
Q 假期和生活、幸福、職業的公式是什么?
假期=身心放松的生活=與自己對話的幸福
假期=張弛有度的態度=“充電”后更有效率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