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11月,我寫了一則即興小品——《我和我的石榴》,描寫了我和學生們分享自己種的第一枚石榴果的事。自覺很滿意,便投稿給黑龍江教育雜志社的魏永生老師。沒想到,一段“復雜而又充滿期待”的推敲便由此開始了。
文章是這樣的:(括號內是原稿,其余是幾經修改后的定稿。)
今天,我和我的學生們分享我親手種的石榴。
(今天,我和同學們分享我親手種的石榴。)
我沒有想到場面會那么熱烈:當我說我們一起來吃石榴的時候,歡呼聲一下子響成了一片;當我把石榴籽一粒粒分送到孩子們胖乎乎的小手里的時候,他們眼中閃動著的是亮晶晶的熱盼;當孩子們把石榴籽小心翼翼地含進嘴里的時候,居然說有蘋果似的香甜。雖然這小小的石榴只有嬰兒的拳頭般大,雖然每個孩子只嘗到了一粒,雖然我最后才知道它酸得令我皺眉。
(我沒有想到場面會那么熱烈,當我說可以吃了的時候,歡呼聲響成了一片;當我給孩子們一粒粒送去的時候,他們眼中有那么多熱盼;當他們把石榴放在嘴里的時候,居然說有蘋果的香甜。雖然這小小的石榴只有嬰兒拳頭般大,雖然每人只吃到了一粒,雖然我最后才知道它是那么酸。)
我知道,我們品味的不僅僅是一粒石榴,而是幾年來從春到秋漫長的等待,是從青到紅絢麗的憧憬……
(我知道,大家品味的不僅僅是一粒石榴,是從春到夏漫長的等待;是從青到紅絢麗的憧憬,是他們的老師從始到終不變的心意。)
七年,這棵石榴樹在教室的窗臺上整整擺了七年——它是七年前畢業的學生送給我的。那時它還那么小,那么柔弱,筷子般的主干上零星地伸出些枝,有幾條細得挺不住,都被壓得彎彎的;唯有葉子綠得鮮亮,生機勃勃,就像巴金說的,“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這顆小石榴樹我喜歡極了,精心養護,直到現在。
(七年,這棵石榴樹在教室的窗臺上整整擺了七年。它是七年前畢業學生送給我的。那時它還那么小那么柔弱,筷子般的主干零星地伸出些枝,有幾條細得挺不住,被葉子壓彎了腰。唯有葉子綠得鮮亮,生機勃勃,就像巴金說的“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我喜歡極了,精心養護,直到現在。)
這“精心”二字,說來有些慚愧。七年中,因為疏忽,寒風曾把它凍傷;小蟲子曾在它身上結網,啃食它的嫩葉;還曾因澆水不及時差點兒讓它掉光了葉子……因為想讓它長好,也曾“大刀闊斧”地剪掉了許多旁逸斜出的枝條,忍心摘掉了已經坐果的花朵,雖然我知道它也是會“疼”的。這一次次“傷痛”和修剪都讓小石榴需要好久才能緩過來,在我追悔、焦急的目光中,小石榴一兩個月甚至幾年不見起色的情況都有過。但是我從沒有放棄過它,一如既往地給它澆水施肥,有時一天幾次地看著它,想著它;在窗臺上的那些枝繁葉茂、香氣宜人的花中我也從未嫌棄過它。我知道,只要我對它好,它就一定能長好;即使不開花,即使不結果,那又有什么關系!它是我培養的一棵花啊!它是一個生命啊!只要它活著,而且越活越好,就不枉我們相識這一遭啊!
(這“精心”二字,說來有些慚愧。七年中,因為疏忽,我曾讓寒風把它凍傷;曾讓小蟲子在它身上結網,啃食它的嫩葉;還曾因澆水不及時差點兒讓它掉光了葉子……因為想讓它長好,也曾“大刀闊斧”地剪掉了許多旁逸斜出的枝條,忍心摘掉了已經坐果的花朵。我知道它也會“疼”,每一次傷痛和修剪都需要好久才能緩過來。一兩個月甚至幾年不見起色。但是我從沒有放棄過它,一如既往地給它澆水施肥。在窗臺上的那些枝繁葉茂、香氣宜人的花中我也從未嫌棄過它。我知道,只要我對它好,它就一定能長好。也許不開花,也許不結果,那又有什么關系?)
(它是我培養的一棵花啊!它是一個生命啊!只要它活著,而且越活越好,就不枉我們相識這一遭啊!)
雖然過了七年,但因為是盆栽,加上我那常常自愧的照料,石榴樹長得很慢,主干至今也不過小拇指粗細。因此,它的第一個果實這般“碩大”,著實令人喜出望外。看來人不負樹,樹也必不負人哪!想著那一顆顆紅寶石般的石榴籽,想著實酸澀卻讓孩子們因能和老師共同分享而品出的香甜;我與樹,樹與孩子,孩子與我,不覺回味再三……
(結尾一稿:今年,石榴樹上開出了石榴花,小小石榴花變成了小小石榴果。望著一顆顆紅寶石般的籽粒,我知道她在和我分享幸福呢!
結尾二稿:而今,這小小的石榴樹真的開了花,還結出了小小的石榴果,怎能不讓我和我的學生興奮呢?樹不負人,人亦如此。我們相互珍重,分享幸福,善莫大焉。
結尾三稿:雖然過了七年,但因為是盆栽,加上我那常常自愧的照料,石榴樹長得很慢,主干至今也不過小拇指粗細。正因為如此,它的第一個果實便這般“碩大”,著實令人喜出望外。看來人不負樹,樹也不負人!我和我的學生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上屆的師兄知道老師的心意,給學弟學妹們留下一棵石榴樹,留下一簇希望,一種信念。而今的孩子們也懂得了老師的心意,才說它有蘋果般的香甜,這師生之間的默契又豈是種花和吃果那么簡單呢?
結尾四稿:人不負樹,樹也不負人!師生之間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為師的照料不盡周詳,可學生卻常常能體諒。我不過是拿自己培育的果實和他們分享,他們和我分享的卻是一個個生命的成長!
結尾五稿:樹也不負人!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稿子寄出半個月左右,我接到了魏老師的電話,說他審閱過了,覺得還可讀。但有一些細節和文法上的問題仍需要斟酌,約我到雜志社詳談。
那天下班后,我來到黑龍江大學匯文樓,偌大的辦公室早已夜靜聲息,顯出一派忙碌后的寧靜。魏老師在等我,還為我沏好了茶。我們從這篇文章的內容,具體的詞句一直聊到我如何管理班級,培養學生,乃至我的那些不太成熟的教育觀,還談到了養花品茶。隨著談話內容的豐富,氛圍也越來越輕松,我說到了很多工作中的困惑,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當然也包括在寫作上難以逾越的障礙……
當巡樓的保安人員禮貌地提醒我們時,我才驚訝地發現已經是深夜了。我既為占用了魏老師那么多休息時間而不安,又為能近距離聆聽教誨而幸福。
那晚回去后,我就連夜對文章進行了修改,第二天寄了出去。這次魏老師著重強調了結尾部分的含義不夠明確,表達也不夠清楚,讓我再改再改再改。于是我共改了五遍。其間還專門請教了南崗教師進修學校的劉英明校長,他在回信中這樣寫道:“……這篇文章寫得非常好。深得古人詠物詩‘不沾不脫,不即不離’之三昧。你設計了幾種結尾,可見對結語的重視,也看出對結語的為難。的確,幾種結尾雖各有妙處,但非露即‘脫’,確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我個人以為,取結語中的一句,‘樹不負人,人亦如此’,稍加變化為‘樹不負人,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一語截住。僅供參考。”這些點評使我的領悟又進了一層。
直到最后,魏老師才將結尾改成了如此的模樣。既與全文一脈相承,又升華了情感,把“我”、石榴樹、孩子的親密而又復雜的關系一語道盡。同時又將意境蕩開,將時間和空間都做了一次放大。最后用“不覺回味再三”加“……”留白,引領讀者同作者一起回顧品味個中的甘苦,真正是“不沾不脫,不即不離”。
再看看其他內容,原稿和定稿的對照,我們不難看出編輯是怎樣字斟句酌地推敲文字的。
第二段中:“當我說可以吃了的時候,歡呼聲響成了一片;當我給孩子們一粒粒送去的時候,他們眼中有那么多熱盼;當他們把石榴放在嘴里的時候,居然說有蘋果的香甜。”改成了“當我說我們一起來吃石榴的時候,歡呼聲一下子響成了一片;當我把石榴籽一粒粒分送到孩子們胖乎乎的小手里的時候,他們眼中閃動著的是亮晶晶的熱盼;當孩子們把石榴籽小心翼翼地含進嘴里的時候,居然說有蘋果似的香甜。”從排比的角度來說句式更整齊了,描寫得更生動了。
第三段中:“我知道,大家品味的不僅僅是一粒石榴,是從春到夏漫長的等待;是從青到紅絢麗的憧憬,是他們的老師從始到終不變的心意。”改成了“我知道,我們品味的不僅僅是一粒石榴,而是幾年來從春到秋漫長的等待,是從青到紅絢麗的憧憬”,后面還加了省略號由直白變委婉,耐人尋味,容易引起讀者的閱讀期待,很好地起到了過渡的作用。
在第五自然段中,加入了“在我追悔、焦急的目光中”和“有時一天幾次看著它,想著它”兩處細節,使人對樹的情表現得更淋漓盡致。
原文“被葉子壓彎了腰”與下文“唯有葉子綠的鮮亮”略有重復,變為“都被壓得彎彎的”就干凈明了了。原文中的“酸”變成“酸得令我皺眉”,則更富于形象感了。及至將“是從春到夏漫長的等待”后面的“;”改為“,”;把原文的五、六自然段合為一段。這些細枝末節的修改不僅使行文更規范了,更看出了魏老師一絲不茍的嚴謹態度。
石榴花成果,小文“躍龍門”——從培植小苗到結出“碩果”,從隨性而寫到登上《黑龍江教育》的大雅之堂,期間要經歷一番怎樣漫長的等待,又要有多少人付出心血啊!
編輯/黃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