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是科學探究的要素,是培養學生設計實驗方案能力的重要環節。提高教師指導學生如何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的水平是教研部門的職責。2012年3月,訥河市召開了教育學會物理分會第一屆年會。與會的5位教師,對“平面鏡成像”探究課以制訂計劃和設計實驗能力的培養為視角,從教學設計、說課、課堂實錄、教學反思、作業講評等多個側面進行了展示。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了解平面鏡成虛像,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初步了解凹面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凸面鏡對光的發散作用,以及了解它們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記錄;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義;通過觀察感知球面鏡對光線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對平面鏡、球面鏡的應用的了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難點:虛像概念。
三、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創設情境:投入到箱子中的硬幣怎么不見了?讓學生在疑問中,留有懸念。
[設計意圖:教師表演魔術,學生觀察并感到驚奇,從而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有利于直接引入課題。]
(二)深入展開,體驗過程
●提出問題、引導猜想:
師:現在大家觀察我手中的平面鏡,針對鏡子中的像和你本人這個物做為研究對象,通過觀察你能提出與平面鏡有關的問題嗎?并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猜想。預計可能的問題及猜想:(1)平面鏡成的像和物本身的大小有什么關系?(2)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是否相等?(3)像的大小是否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有關?(4)物在平面鏡中成的像是實像還是虛像?
[設計意圖: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或利用課桌上的平面鏡自我觀察,并提出與平面鏡有關的問題。鼓勵學生根據生活中的切身實際大膽進行猜想,說出猜想的依據,并把猜想的內容寫在黑板上。這樣的鼓勵、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和進行猜想的能力就會有很大提高。]
●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思路見課堂實錄。)
●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
內容:
(1)選擇并組裝儀器。
(2)畫數據記錄的表格。
(3)分組實驗。
(4)記錄并分析數據。
[設計意圖:教師巡視指導,進一步提出:“怎樣研究像距與物距的關系?”學生實驗探究,強調分工合作,相互交流。重點指導能力較弱的小組,體現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分析論證:
小組內、小組間學生展示交流探究結果。然后師生共同整理探究結果,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交流實驗結果、分析實驗數據、總結概括實驗結論。根據教師板書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內容加深記憶理解。]
●評估:
教師在指導學生評估環節中要重點考慮下面幾個問題:(1)實驗過程是否合理;(2)結論的可信度;(3)改進探究的方案。
[設計意圖:各組之間交流在實驗中遇到的困難,解決的方法,提供自己的成功經驗,找出實驗的不足。培養學生在探究各個環節中進行評估的能力,養成評估的習慣。]
●交流合作:
教師組織交流,學生按組匯報。各小組將自己的探究過程,收集到的證據和作出的總結向全班報告。教師進行質疑與答辯。
[設計意圖:交流匯報自己的探究過程、思路、方法、步驟、結果等,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與合作意識。]
(三)總結提高,突破難點
1. 引入“猴子撈月”的故事。
2. 演示“水中蠟燭”。
3. 利用多媒體,從理論上分析平面鏡成虛像。
教師演示實驗:“用白紙承接多媒體投影的像”。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虛像,突破教學難點,符合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
(四)課堂訓練,學以致用
1. 生物顯微鏡的鏡筒下面有一個小鏡子,用來增加進入鏡筒的光強。如果小鏡子的鏡面可以選擇,在生物課上使用時,效果最好的是:( ) 。
A.凹型鏡面 B.凸型鏡面
C.平面鏡面 D.乳白平面
2. 小明從平面鏡里看到鏡子對面電子鐘所成的像如下圖所示,這時電子鐘指示的真實時刻應是( )。
A.21∶10 B.10∶21
C.10∶05 D.12∶01
[設計意圖:第1題主要糾正“物體距平面鏡越近,像越大”的錯誤觀念,是本人設計的原創題;第2題考查學生對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際應用。]
(五)布置作業,體現拓展(略)
四、板書設計
平面鏡成像
一、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二、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規律。
三、平面鏡的應用:潛望鏡、穿衣鏡、練功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