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的張曉是一名留守女孩。她的父母都在遠離家鄉的都市打工,每年也就過年才回家一次。張曉跟著年邁的奶奶生活。
去年5月的一天,張曉在上學的路上遇到一只流浪貓。看著這只瘦骨嶙峋、渾身臟兮兮的母貓可憐的樣子,心地善良的張曉動了惻隱之心,她拿出準備帶到學校當早飯的饅頭喂給它,看著小貓吃完才去上學。
第二天,張曉上學的時候又在老地方遇到了那只流浪貓,它似乎是特意等在那里的。見到張曉,它怯怯地靠上前,用身子蹭張曉的褲腳,“喵喵”地叫著,可憐巴巴地看著她。看著眼前這只流浪貓,張曉心里頓生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年邁的奶奶除了照顧張曉吃穿,一天跟她說不上幾句話,更談不上與張曉情感上的溝通。張曉渴望媽媽溫暖的懷抱、爸爸親情的撫慰。可她得不到。她覺得自己被父母拋棄了。
張曉把小貓帶回了家,她不想讓它跟自己一樣孤獨悲傷。張曉還給小貓起名叫“貝貝”,打算今后像寶貝一樣疼它。但令張曉沒有想到的是,奶奶卻很不喜歡貝貝,認為它是只流浪貓,又臟又丑,還說怕它身上帶有病菌。張曉又哭又鬧,奶奶也不答應把貝貝留在家里。后來,張曉以絕食相威脅,奶奶才勉強將貝貝留了下來。
張曉將貝貝視作最親密的玩伴兒,睡覺與它在同一個被窩,吃飯與它同一只盤子,回家就將自己和貝貝關在房間里不出來,有話寧愿對貝貝說也不對奶奶講。奶奶很無奈,便打電話告訴了張曉的媽媽。
張曉的媽媽打電話勸張曉,讓她不要對小貓太過迷戀,以免影響學習。然而,張曉卻反駁媽媽說:“媽媽,我想做個有人疼有人呵護的幸福孩子,累了有爸爸的肩膀靠,孤獨寂寞了有媽媽溫暖的懷抱,你們能給我這樣的幸福嗎?不能吧?而貝貝卻能給我這樣的幸福。自從有了它以后,我不再孤獨。媽媽,你們不要勸我放棄貝貝,這絕不可能,除非我死!”
張曉的決絕讓母親害怕。她覺得女兒將全部的感情,包括對父母的愛都給了貝貝。這讓她既不安又無奈。
一天,張曉驚喜地發現貝貝懷孕了。于是,她更加精心地照顧貝貝。今年4月,貝貝生下了4只小貓,2只公的,2只母的。
貝貝產子的事情張曉一直瞞著奶奶,但最終還是讓奶奶知道了。看著幾只小貓將家里弄得亂七八糟,屋子里滿是貓尿的臊味兒,奶奶一氣之下將貝貝的幾只小貓崽都送了人。
張曉從學校回家,未進家門就聽到了貝貝凄慘的叫聲。進屋一看,幾個小貓崽都不見了。難以承受如此打擊,張曉一下子就崩潰了。她將自己和貝貝關在房間里兩天兩夜不吃不喝,任奶奶在外邊敲破了門,就是不開。
奶奶害怕了,她打電話將張曉的媽媽叫回了家。面對女兒緊緊關閉的房門,張曉的媽媽淚流不止。她在門外叫著張曉的名字,說:“曉曉,是媽不好,忽略了你。媽想看看你,想看看貝貝,媽媽要感謝貝貝替我陪了你。曉曉,你開開門,先和貝貝吃點兒東西,有話咱慢慢說。你不吃東西,不能讓貝貝也餓著,是不是?”
媽媽的話觸到了張曉的痛處。房門打開后,身體虛弱的張曉抱著貝貝對媽媽說:“媽,你快給貝貝喂點兒東西,它可能不行了。”說完,張曉暈了過去。
媽媽趕緊將張曉送往醫院,醫生檢查后說張曉的身體只是有些虛弱,沒有大礙,但張曉好像心理有些問題,建議轉心理科。心理醫生告訴張曉的媽媽,張曉已經患了孤獨癥。醫生說,在現實生活中,像這種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而導致親情缺失、致使孩子患上孤獨癥的并不鮮見,特別是那些長期與父母分離、缺少親情關注的留守孩子,此類問題尤其突出。
醫生對張曉的母親說,不要強行將女兒跟貝貝分開,在跟女兒做情感溝通的同時,把女兒和貝貝同時呵護起來。醫生建議張曉的父母調整好生存跟女兒情感需求之間的關系,如果僅僅給予她物質上的關懷,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親情缺失,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心靈成長,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無法修復的陰影,并影響孩子的一生。
張曉的母親作出一個決定,再難,也要把女兒帶在身邊,要用愛撫慰她受傷的心靈。更讓張曉的母親高興的是,她打工的城市已經有規定,農民工的孩子不需要戶口也可以在城里上學了。
留守孩子需要父母的愛,更需要社會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