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獅子頭”這個名字,是在由李保田主演的電視連續劇《神醫喜來樂》中。在喜來樂家的對面,有一家名為“食為天”的飯館,老板叫賽西施,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女人,店里有一道風味特色菜,那就是“獅子頭”。喜來樂沒有別的嗜好,就愛吃賽西施做的“獅子頭”,因此三天兩頭往“食為天”跑。而“食為天”的老板賽西施是一個寡婦,一直暗戀著喜來樂,這獅子頭就成了她傳情達意的一種方式。最讓人感動的是,喜來樂即將行刑之時,賽西施為他做了碗“獅子頭”,多少愛恨情仇,多少刻骨銘心的思念,多少傷心的淚水,全融入了那碗特殊的“獅子頭”里。
看完整部電視劇,對賽西施做的“獅子頭”久久難忘,總想什么時候能親自去揚州,品嘗一番地地道道的“獅子頭”。盡管從電視劇中對“獅子頭”有初步的了解,但這道美味是用什么做的、怎么做的、有什么特色,我卻不甚明了。
偶然的機會,乘著三月的煙花,帶著滿腔的疑問,我來到了美麗如畫的揚州,并品嘗到了夢寐以求的揚州“獅子頭”。“獅子頭”在揚州比較普遍,幾乎每家飯館都有,就像四川的麻婆豆腐那樣,家喻戶曉,人人會做。
據說揚州“獅子頭”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資治通鑒》記載:在一千多年前,隋煬帝帶著嬪妃、隨從,乘著龍舟和四艘船只沿河南而下。“所過州縣,五百里內皆令獻食。一州至百輿,極水陸珍奇。”揚州所獻的珍奇食饌中,就有“獅子頭”。不過當時不叫“獅子頭”,稱之為“葵花大斬肉”。清嘉慶年間,甘泉人林蘭癡著的《邗江三百吟》中記載:“肉以細切粗劗為丸,用葷素油煎成葵黃色。俗云葵花肉丸。”并贊曰:“賓廚縷切已頻頻,因此葵花放手新。飽腹也應思向日,紛紛肉食爾何人。”
原來,所謂的“獅子頭”就是大肉丸子,用揚州話說就是大斬肉。因為大斬肉烹制成熟后,表面一層的肥肉末已大體融化或半融化,而瘦肉末則相對顯得凸起,表面看起來毛毛糙糙的。于是,富有幽默感的揚州人便稱之為“獅子頭”。
“獅子頭”的神秘面紗終于揭開,嘗一口地道的揚州“獅子頭”,不免讓人頷首稱快。獅子頭肥嫩鮮香,油而不膩,凡而不俗,食后清香滿口,齒頰留香,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