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黑河市教師進修學校組織了“愛輝區中小學教師說教材達標”活動。目的是督促教師在深入研究教材體系的基礎上,做到正確地理解教材、熟練地駕馭教材、創造性地整合教材,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截止2011年末,第一輪“說教材達標”活動結束,筆者參與組織和評價了中小學美術教師的達標評審工作。
從活動實際操作過程的整體情況來看,參加達標的美術教師對此次活動高度重視,在活動前均做了積極認真的準備工作,大部分教師在“達標”活動中表現優秀,此次活動帶動了我區教師研說教材的熱情,從整體上提高了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了使教師更理性地研說教材,我們在活動結束后組織了“評說教材”研討交流,針對教師在形式和內容上存在的共性及個性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大家注意:
個別人沒有正確理解什么是“說教材”。表現為:與“說課”混淆,如在說“教材內容”時具體到說每一課自己是怎樣教的、學生怎樣做的等。雖然“說教材”和“說課”二者在表現形式上相同,但是二者所說的對象和內容卻是不同的?!罢f教材”是教師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在深刻研究教材的基礎上,闡述自己對一冊教材(或一個單元、或一個領域等)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包括要達成的教材目標、教材的知識結構及內在邏輯關系、教學的建議、評價建議等)。而“說課”主要闡述的是對某一課的分析及設計(包括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等)。
教師對所說教材內容不熟。表現為:“讀稿子”或“背稿子”。例如:有的教師在說的過程中稿不離手、眼不離稿,從頭念到尾;有的教師雖然不看稿子,但磕磕巴巴的不熟練,中間反反復復,這樣的教師在我們此次活動中“達標”的機會都很小,為什么呢?因為“說教材”突出的是一個“說”字,要真實而自然地反應自己對教材是怎么理解,怎么做的,切忌“讀”和“背”。“讀”和“背”說明對教材不熟、研究的不透,對所說內容思路不清,心中沒數,也就不能娓娓道來?!罢f教材”者要對所說教材反復研究、分析、歸納、總結。這里強調的是“反復”,不是一遍兩遍,這樣才能將教材熟記于心中,才能“說”的好,在今后的教學中才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知識樹”制作不科學不合理。表現為:或以大篇幅文字呈現、或條理不清。例如:有些教師將所說內容以大段文字的形式出現在“知識樹”中,以此來達到脫稿的目的,實則照本宣科。教師所說的教材內容要通過“知識樹”(或“知識鏈”、“圖表”等)演示的形式展示給大家,那么教師制作“知識樹”的過程,實際上也是進一步熟悉教材,對教材進行提煉、加工、整合的過程,因此,語言要精煉概括,要以提綱挈領的形式出現,且“知識樹”上內容的展現要與所說內容同步,說到哪里呈現到哪里,不要“一棵樹”上所有的內容同時出現,沒有次序感。
在說“教材內容”上存在諸多問題。這也是最應該引起教師注意的問題,下面就結合美術教材來談談“說教材”說什么?怎么說?
(一)說“課標”對教材的基本要求。
這里所說的“‘課標’對教材的基本要求”,并不是“課標”內容的簡單再現,有些教師對這一環節不理解,以為照搬“課標”就可以了,沒有把“課標”要求與教材內容結合起來談,以至于在比賽過程中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兩位教師所說教材屬同一學段,所說版本和內容均不同,但是他們對這一環節內容的闡述卻是相同的。因為“課標”是一個對教材的編寫提供導向性的文件,它適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如現行的美術教材版本就有11種),它從整體上制定出課程要達成的總目標和階段目標,并不具體到每冊教材。
例如:“美術課程標準”對第四學段(7至9)年級“造型·表現”領域的目標要求是:有意圖地運用形、色、肌理、空間和明暗等美術語言,選擇恰當的工具、材料,以繪畫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創作方法,發展具有個性的表現能力,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它是比較籠統的,適合于整個初中階段美術教材在“造型·表現”領域要達成的目標。而不同版本、不同年級教材的內容呈現又各不相同,因此,此環節教師要根據《課標》所提出的標準,結合自己所說教材內容來確定要達成的教材目標。
又例如:人教版美術七年級上冊“造型·表現”領域要達成的目標是:“通過對校園環境、人物以及校園內各種活動的繪畫表現,了解對相關環境、人物活動基本的造型語言和表現方法,加深對校園豐富多彩學習生活的體驗以及自己與同學、老師之間的和諧關系,培養熱愛校園生活的情感?!?/p>
(二)說教材的編寫意圖和體例。
要求說清所教版本教材的編寫意圖和編排體例。有些教師搞不清楚什么是編寫意圖、什么是編寫體例,對此環節的闡述比較混亂。
例如:人美版教材是根據“美術課程標準”編寫的實驗教材,在科目編制中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為學生設計了豐富的美術創作活動,鼓勵學生勇敢去做、去表現……本冊教材共有23課,分為四大領域,首先,讓我們一同走進“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接下來列舉具體的課題名稱)。
很明顯,案例中教師沒有很好地體會編者的意圖,更沒有搞清楚教材的編寫體例。教材編寫意圖簡單地說就是指導教材編寫的一種思想,貫穿于整個教材之中,決定教材的特點。教材編寫體例指的是教材的編排、組織形式。雖然此環節不是“說教材內容”的重點環節,但是,書上的每一張圖片,每一句話都不是隨便上到書本上去的,若不能體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和編排體例,就不能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有些教師對此環節的把握就比較好,理解透徹,條理清晰。
又例如:人教版美術教材編寫意圖:課程設置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感興趣的事物,強調趣味性的美術學習。以豐富多彩的活動設計教學內容,在活動的安排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編寫體例:教材以單元式設計,以學習領域設計具體課題。以各種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作為主線,以由淺入深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內容為副線設計單元內容,主副線穿插并行,以圖片和文字結合的形式展現教學內容。圖片包括:名作欣賞圖片、學習活動圖片、教學輔助圖片、學生作品圖片等。文字內容包括:課題名稱、導入語、活動提示、作業題。
(三)說教材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間相互邏輯關系。
要求教師說清所說教材內容都包括哪些知識,這些知識間內在的邏輯關系是怎樣的,不但要從橫向(按所說教材的知識序列)上談,還要從縱向(所說教材在學段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上說清知識間的整合關系。這一環節能體現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程度,教師若對教材認識不足,理解不透,那么對知識結構及邏輯關系的闡述就比較膚淺。
例如:人美版第四冊美術教材共包括24個課題,隸屬于4個學習領域,其中“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共有11課,分別是《添畫》《和媽媽在一起》……其中《出殼了》等11課屬于繪畫課,《和媽媽在一起》屬于雕塑課、《拓印樹葉真有趣》屬于手工課,繪畫課主要通過用彩紙、油畫棒等繪畫工具,學習添畫方法,了解線的變化,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雕塑課通過揉、捏、搓、壓等方法培養學生造型表現能力,體驗合作的快樂。
以上案例中教師對教材知識結構的表述只是單元課題和課時課題簡單羅列,內容空洞、抽象,分析也只是用了些籠統的套話。中間還摻雜著要達成的目標。這一環節是“說教材”的重點環節,并不是翻翻目錄就可以說清楚的。只有深入分析教材內容,才能將知識結構闡述明白。
有些教師對此環節把握非常好,對知識結構及邏輯關系分析透徹,例如:人教版美術七年級上冊教材共設5個單元,隸屬于4個學習領域,其中“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內容為“多彩的學習生活”,共3課,包括:一、優美的校園。 主要知識內容有:1.對校園印象的感受;2.研究方形物體的透視現象和規律、平行透視和成角透視的基本知識;3.繪畫透視和繪畫構圖知識的學習和表現運用。二、校園伙伴。 主要知識內容有:1.學習人體不同姿態的比例知識及動態人物重心的變化;2.用線條描繪人物動態的基本方法和步驟;3.人物全身姿態寫生練習。三、在校園中健康成長。主要知識內容有:1.人物題材繪畫的一般創作方法的研究、討論與學習;2.在一定場景中表現成組人物及情節的主題繪畫創作。從橫向上看,本領域三課知識內容相互關聯,前兩課對繪畫透視、構圖、人物動態寫生的學習,為第三課的繪畫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第三課的繪畫創作將前兩課所學知識、技能有機地結合起來,是對前兩課學習較好的總結和運用。從縱向上看,本冊“造型·表現”領域的內容作為整個初中美術教材體系的起始部分,對以后初中階段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從本冊教材對透視原理、構圖知識、人體比例知識及人物寫生、線條的初步運用等知識的學習,到七年級下冊對構體的練習、線條在造型中的運用,乃至到八年級的透視在繪畫中的運用、線條的不同風格的繪寫等,所學知識由淺入深、逐層深入,不難看出,對本冊“造型·表現”領域知識、技能的掌握,均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說教學建議。
在深入分析教材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結合“課標”并針對教材內容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議。這一環節體現了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和把握。這里強調的是“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要籠統闡述,例如:針對二年級學生特點,對“欣賞.評述”領域的內容,建議多運用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對比分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上案例中對教學的建議就比較“泛”,沒有針對性,本環節一定要結合所說教材內容來談針對重點如何解決。例如:人教版美術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本單元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重點是:古今中外表現勞動題材的美術作品所體現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性。為此,建議教學中多給學生感悟作品的機會,多展示表現勞動題材的作品或讓學生課前多搜集相關題材的作品,拓寬視野??刹捎脤Ρ确治?、問答結合等方式加深理解和感悟。
(五)說評價建議。
要求教師能說出教學評價的基本要求。要注重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多數教師在此環節比較關注對課堂教學的評價,如: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評價學生的作業,評價的方式采用自評、互評、教師點評等。其實就美術學科而言,我們可以更廣泛地對教學進行評價。例如,針對教材內容,組織相關課外活動、比賽、展覽等,看學生的參與表現、協作、最終效果等,對教學作出階段性評價。不論是哪種評價,都應注重評價的“激勵性”,加強“形成性”評價。
總之,“說教材”作為一種全新的教研方式,在創造高效課堂教學中正發揮著巨大作用,它是一門學問,要想真正發揮它的作用,正確領會《課標》精神是前提,吃透教材是基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關鍵。我想,只要我們教師認真鉆研教材,不斷反思,讓“說教材”成為教研的常態,就一定“會說教材”,“說好教材”,更會“用好教材”。
E-mail:114153580@qq.com
編輯/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