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人教版新目標教材七年級上。本單元主要圍繞認識新朋友,討論、學習并掌握用英語表達姓、名和電話號碼,以及如何用英語進行簡單的問候、自我介紹和介紹他人。重點在于區分中英文在姓、名先后位置上的差異。學習形容詞性人稱代詞 (my, your, his, her etc.) 以及be動詞主謂一致。主要句型有:
(1)—What’s your / her/ his name?
—My/ His/ Her name is...
(2)— I’m Gina. Nice to meet you.
(3)—What’s your/ his/ her phone number?
—It’s 15845612288.
【學情分析】
本單元的教授對象是剛從小學升到初中的初一學生,年齡大概在12~13歲左右。對于任務型教學的授課方式,很多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所以在開始階段應該對任務型教學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把任務型教學的主要核心思想——learning by doing, 也就是“做中學”交待清楚。讓絕大部分學生快速適應這種教學方式。初一學生已經有一些英語學習的基礎,但對于初一英語知識容量大的這一特點還很難適應。所以應在學習方法方面加以引導,以利于小學到初中英語學習的過渡。
【課時計劃】
本單元共分4課時進行。第一課時:Section A 1a~2d;第二課時:Section A 3~4c;第三課時: Section B 1~4;第四課時:Section B 5 和 Self-check。
Period One
【任務準備】
師:準備游戲時所用的圖片(食物、蔬菜、動物)。
生:準備表演時所需的道具(服裝、假發)。
【教學目標】
1. 能掌握以下單詞:my, name, clock,I,nice,meet,you,hello,hi, hi,and,her,question,answer,look
2. 能掌握以下句型:
Hello. Nice to meet you.
What’s your/his/her name? 及答語。
3. 能了解以下語法:What’s=what is, I’m=I am,name’s =
name is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學會自我介紹,學會交朋友。
2.正確使用問候語。
Period Two
【任務準備】
教師:準備歌曲磁帶(歌詞)、情景圖片及上課所需表格。
學生:須要向父母了解自已名字的含義。
【教學目標】
1. 語言知識能力目標:
(1)能掌握以下單詞:first,last,name,boy, girl
(2)能掌握以下句型: What’s your first/last name?
(3)能認讀英語名字。
2. 文化意識目標:
能初步了解英語國家的姓名。
【教學重、難點】
1. 認讀本課時生詞準確,流利,并能在相應語言環境中使用。
2. 使用本課時句型進行以交際為目的的情景語言交流。
Period Three
【任務準備】
教師:準備所需的歌曲磁帶、名片樣本及各項表格。
學生:制作名片所需的紙張、畫筆等。
【教學目標】
1. 語言知識能力目標:
(1)能掌握以下單詞:zero,one,two,three,four,five,six, seven,eight,nine,ten,telephone,number
(2)能掌握以下句型: 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
2. 文化意識目標:
能初步了解英語國家電話用語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準確認讀英文數字,并能在相應語言環境中使用。
2.使用本課時句型進行電話用語的操練。
Period Four
【任務準備】
教師:準備評價表、名人圖片和一張個人海報。
學生:準備好完成的名片參加展覽。
【教學目標】
1. 語言知識能力目標:
(1)能掌握以下單詞:ID card, family name,it,it’s
(2)能掌握以下句型: Are you in...? Is this your ID card?
2. 文化意識目標:
通過適當詢問,學會關心、幫助他人。
【教學重、難點】
1.認讀本課時生詞。
2.使用本課時句型進行詢問對方的身份證件等信息。
【教學反思】
該單元以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授課。這是一種能夠將語言應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不但強化了語言實踐的過程,還能充分體現語言的交際本質。本單元教學設計的優點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 能夠做到“五個遵循”。1. 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2. 遵循教師為主導的原則。3. 遵循符合認知規律的原則。4. 遵循多渠道獲取信息的原則。 5. 遵循課堂教學效益第一的原則。
二、 能夠從學生學習的維度來設計教學內容。這一維度又分為5個視角,分別是:1. 準備 2. 傾聽 3. 互動 4. 自主 5. 達成。
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
一、 個別教學目標的設定還存在籠統、含糊的問題。比如第四課時的教學目標,設定為“能掌握”,具體掌握到什么程度,沒有交待清楚。蔡林森在《蔡林森與先學后教》一書中明確指出:一堂課上得好不好的標準是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而教學目標的制定,必須符合學生的實際,既不能太高,也不能過于籠統。因此,本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還可以進一步加以改進。可以改成:認讀單詞,結合漢語意思,熟記目標單詞。
二、 個別教學環節的課堂評價比較單一。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課堂評價成為課堂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整個教學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而課堂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更是對整個課堂教學行為的成敗影響甚巨。如果簡單的每個教學環節,對待學生都以:Good! 或 Very good! 來進行的話,就顯得很單一和缺乏新意。學生久而久之會對其失去認同感。因此,本教學設計的課堂評價部分,可以加入小組評分制,學生自評和教師評語等一些評價機制,使課堂的形成性評價更有效。
三、 本單元的任務型教學活動設計并非盡善盡美。英國語言學家Jane Willis(1996)在她的專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中提出了任務型課堂教學的3個步驟:1.前任務(Pre-Task)——教師引入任務。2.任務循環流程(Task-cycle):a. 任務(task)——學生執行任務;b. 計劃(planning)——各組學生準備如何向全班報告任務完成情況;c. 報告(reporting)——學生報告任務完成情況。3. 語言聚焦(Language focus):a. 分析(analysis)——學生通過錄音分析其他各組執行任務的情況;b. 操練(practice)——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練習語言難點。這3個步驟在本單元教學設計中基本都得以體現,但關于學生分析的這一步驟交待得不夠明確,應加以改進。
總之,只有不斷在實踐中改進,才能不斷進步,才能把我們的每一節課都做成學生愛聽、自己滿意的精品課。
E-mail:vipdjl@163.com
編輯/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