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
一、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前面我們研究了有趣的聲現象,色彩斑斕的光現象。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要研究一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光學儀器,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三章“章首語”,思考這一章我們要研究哪些光學儀器;這些光學儀器的主要部件是什么?
學生1:生活中人們經常使用照相機、放大鏡、投影儀、望遠鏡等光學儀器,這些光學儀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們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鏡。
學生2:這章我們要研究透鏡的知識。
[反思:學生通過閱讀章首語獲得了本章要研究的內容信息。將學生帶入透鏡的世界。]
二、新知探究
教師:透鏡不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與同學們的聯系也十分密切,為了幫助同學們矯正視力要戴眼鏡,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都是透鏡,通過用手實際觸摸同學戴的近視眼鏡和老師發給小組的透鏡,談談同學們手中透鏡的特點,由此你得到什么結論?
學生:歸納總結得出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概念。知道近視鏡是凹透鏡、遠視鏡是凸透鏡。
教師:出示凸透鏡和凹透鏡實物(板書:一、凸透鏡和凹透鏡概念)。用實物投影展示姿態萬千的凸透鏡和凹透鏡。
教師:板圖凸透鏡和凹透鏡同時介紹兩個科學術語:主光軸和光心。
學生:看畫板圖過程并了解主光軸和光心
[反思:學生通過觸摸自己熟悉的眼鏡、體驗獲得知識,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課程理念。]
教師:誰能大膽猜測:當光入射到凸透鏡或凹透鏡的表面上時會有什么現象?
學生1:光經過凸透鏡后會變得會聚些,經過凹透鏡后會發散些。
學生2:光經過凸透鏡后會聚于一點,經過凹透鏡后變得發散些。
[反思: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是科學探究的前提。]
教師:如何驗證我們的猜想呢?動動手,試一試。介紹實驗器材,如何分工合作及操作,觀察、記錄的內容。
學生小組進行探究,教師深入學生中間進行巡視,對需要幫助的小組進行適當指導。
探究后每組選一名代表談小組探究結果。
小組1:太陽光照到凸透鏡后在透鏡的另一側形成一個小而亮的光斑,這點到透鏡的距離10厘米,而照到凹透鏡上,凹透鏡周圍出現了一圈光圈。
小組2:我組與小組1實驗現象相同,但測得的距離是15厘米。
小組3:我組與前兩組的實驗現象一致,但我測的距離是12厘米。
教師:如何解釋各組的數據不同呢?請同學小組討論。
學生:我發現: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由于每組的透鏡不同,所以測得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鏡距離也就不同。
教師:這名同學說的很有道理,介紹焦點和焦距概念,使學生明白每個凸透鏡都有自己的焦距,這也是每組記錄結果不同的原因。(并板書:二、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線的作用,同時畫出板圖。)
[反思: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設計探究方案、進行探究,獲得了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線的作用的知識。從課堂實際可以看出,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自主的參與。]
教師:在凸透鏡焦點處放一光源,發出的光經過凸透鏡后會變成什么樣呢?理論依據是什么?
學生1:會聚于一點。
學生2:變成與主光軸平行的光。
同學小組討論:你們同意哪種觀點?并說出你的理由。
小組交流討論的結果:在凸透鏡焦點處放一光源,發出的光經過凸透鏡后變成與主光軸平行的光。教師補充:理論根據是光在折射的過程中光路具有可逆性。
[反思:教師很好地利用課堂資源,在學生對有價值的問題產生分歧時恰當地引入討論,學生通過討論對問題達成共識。]
三、課堂小結
(通過學生交流自己本節課的收獲,總結梳理本節課的內容。)
學生1:我學到了什么樣的透鏡是凸透鏡和凹透鏡及它們對光線有什么作用?我的收獲是:我知道了我戴的近視鏡是凹透鏡。
學生2:我知道了如何測凸透鏡的焦距。
學生3:我認為我們測凸透鏡的焦距方法很粗略,但對我們探究物理問題仍有很大的幫助。
學生4:學完本節我想:眼鏡度數不同,它們的焦距可能不同,我想課后測測來驗證我的猜想。
學生5:每個凸透鏡都有自己的焦距,不同的透鏡焦距不同。
[反思:從學生的實際收獲看,通過這節課,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同時獲得了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同時能把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
四、探究性作業:
定性研究老花鏡的度數與它焦距的關系。
五、課后反思
本節課很好地落實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和“科學探究”的課程理念。從很多學生每天都戴的眼鏡開始研究,學生感覺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物理是有用的。
在課堂教學中涉及了科學探究7個要素中的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交流5個要素。學生通過觸摸近視眼鏡和教師發的放大鏡獲得了透鏡分凸透鏡和凹透鏡的知識。教師提出光入射到它們的表面時會有什么現象發生。學生對結果進行猜想,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小組設計實驗方案,合作探究。在課堂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分工合作得很好,幾乎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究活動中。
在課堂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我起了組織、引導的作用,在學生對問題的結果產生分歧時我適時地引入討論,學生通過討論達成共識,獲得對知識的正確認識和理解。整節課的教學氛圍是寬松、和諧、民主的。在探究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學會學習的能力,同時學生也體驗到了學習過程的快樂和獲得成功的喜悅。
本節課注重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知識。但在探究方案的設計和探究的過程中,我還是有些放不開手,參與指導得多些,相對給學生的空間小些。
E-mail:hit790205@163.com
編輯/張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