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體育課堂中,學生對單調的教學方式厭煩情緒較大,在運動項目技能教學中表現尤為突出。傳統的授課模式非常單一,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和程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在體育教學中采用師生雙向互動的教學方法,可以改變學生學習的被動局面,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之最終樹立終身的體育觀念。
一、互動教學的概念
互動教學是指通過調節師生關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體育課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產生教學共振,以此來提高教學效果,是塑造學生良好個性的一種教學模式。
二、教學實驗與結果分析
1.教學實驗設計。
以某中學2011級高一1~3班50人、高二4~6班50人、高三4~6班50人為實驗組,高一4~6班50人、高二1~3班50人、高三1~3班50人為對照組進行教學實驗。
2.實驗結果分析。
針對高中3個年級學生形成實驗組、對照組進行5項素質測驗,結果見下列表格。
表1結果表明,兩個組素質基礎無顯著差異。
經過1年教學實驗后,再進行達標檢測,考試內容方法和評分標準與第一次測驗相同,結果見表2。
表2 第二次達標測驗對照表
從表2結果分析,兩個組達標率都有所增長,但實驗組良好以上比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教學效果顯著,大部分學生體育能力大大增強。
表3 運用互動教學法學生喜歡上體育課的對照表
由表3可見,實驗組采用互動式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技術水平,增強了學生的交往能力。
三、互動教學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作用
1.培養學生的再創造能力。
通過實驗對照,互動教學能夠給學生提供自由創造的空間和自我展示的平臺,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智能,激發自身的體育潛能,將腦力與體力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他們感受到創新的成功喜悅,養成開拓性的行為習慣。
2.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團體協作精神。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競爭已變得越來越激烈,作為素質教育承上啟下的高中階段,樹立良好的競爭意識以適應社會的發展,是現代教育不可回避的問題。“互動教學”以合作為主,群體間以競爭為主,競爭與合作并進,使課堂氣氛緊張而愉悅,在互動教學中,大家都有了強烈的主人翁意識,成員共同切磋,互幫互助領會要點,融會貫通,為大家共同的愿望出謀劃策,且成員間彼此鼓勵,信心十足,你追我趕,課堂上始終呈現出較為生動活潑的局面。
3.增強人際交往。
采用互動教學,學生之間的交往次數增多,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沒有任何壓力的自由環境,他們相互交流思想情感、信息,在頻繁的交往中縮短了心理距離,增強了群體的凝聚力,既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又有利于團結合作,快樂向上。互動教學雖然以學生學習為主體,但教師的主導地位仍然存在于教學中。把班級分成若干小組,每組都有小組長,小組長既是教練又是隊員,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課上小組長積極地指揮小組行動,掌握小組情況,課外主動與教師聯系,把師生之間的距離拉近,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與交流。
4.互動教學注重了對體育骨干的培養。
以往傳統教學中,一般是體育委員一人協助教師進行教學鍛煉,采用互動教學后,各“小組長”都可成為骨干,參與到教學中來,而且“小組長”又不必像體育委員一樣固定,可以小組內輪流坐莊,形成組內競爭、組外競爭。有效地克服了機械教學、教師主導、學生協作機會少等弊端,這樣可大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5.培育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興趣、習慣和能力。
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需要個體對體育鍛煉有濃厚的興趣和高度的自覺性,須要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了解有關的知識,掌握一定的健身方法,并且具有自我評價和自我監護的能力。
“互動教學”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學生自選伙伴、自定目標、自我追求、自我發現、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其中團結、友誼、進步的喜悅,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構成了強大的內驅力,把體育教育轉化為自我完善和獨立。從不同層次,不同方面,不同程序獲得知識、增強體育學科能力,強化主體作用,激發參與熱情,培養體育興趣愛好的積極動力,這無疑有助于體育思想、能力、習慣的形成。
“互動教學”革除了“指令性”和“劃一性”的弊端,解除了學生的精神束縛,克服了過去刻板的嚴格管制和讓學生絕對服從的不良做法,滿足了學生參與學習和運動的欲望,培養了學生自我體育鍛煉的能力,自我設計體育鍛煉計劃和標準的能力,自我體育鍛煉效果評估的能力,適應社會環境變化發展的能力,再學習的能力,而這些又恰恰是終身體育行為習慣的基礎。
四、教學建議
1.教師應適時到各群體進行積極引導與正確指導。
2.對“互動小組骨干成員”應注意培養,提高他們的組織協調能力。
3.互動小組內部多開展自評、互評活動。
4.課外各小組之間組織學生的進行教學比賽,鞏固教學內容,豐富課余文化生活。
5.互動教學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在安排教材時以有效增強學生體質為準則,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觀念。
E-mail:hit790205@163.com
編輯/張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