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社旗縣,有一個小雜糧產業合作聯社,社員遍布全縣十多個鄉鎮,觸角涉及到小雜糧產業的種植、加工、銷售各個環節,發展經驗被作為經典案例納入中央黨校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訓班教材。
2011年12月10日,《村委主任》記者在社旗小雜糧產業合作聯社鄭州店見到了聯社理事長姚全軍。他的合作聯社生產連通農技推廣、連通廠家訂單、連通肥料供應、連通消費社員的做法,使記者耳目一新。
生產連通農技推廣
姚全軍出生于社旗縣下洼鄉下洼村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今年38歲。1994年考入鄭州大學,由于家境貧寒,靠幫人維修自行車完成學業。
1998年,河南電影制片廠成立了廣告公司。聽到廣告公司會拍攝一些農資方面的錄像后,姚全軍立馬應聘加入。
6年時間里,姚全軍幾乎每年都會抽出2個月的時間下鄉做調查。在工作中,他發現,很多農民之所以難以增收,關鍵問題還在于他們沒有掌握一定的農業技術。
于是他制作一個“一元叢書”方案,打算組織農技土專家編寫一套通俗易懂的科普讀物,每本只定價1元。他把這個方案投給了農業部的一個電子郵箱。很快,中國農業出版社的一個副總編就打電話約他去北京面談出版事宜。
2004年3月,姚全軍組織編寫的97冊“一元叢書”順利出版。他辭掉廣告公司的工作,信心十足地回到家鄉,原以為“一元叢書”的銷量會出奇的好,然而事與愿違。碰了壁的他經過一番調查發現,大多數農民沒有看書的習慣,想通過“一元叢書”讓農民致富有點異想天開。農民要致富,還是得先合作起來,通過合作社統一推廣農業技術,共同抵御市場風險。他決定創立社旗小雜糧產業合作聯社。
在從小玩大的鐵哥們張寶營的幫助下,姚全軍找到18個農民,一起籌劃社旗小雜糧產業合作聯社的注冊事宜。
由于當時國家并沒有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立法,有關部門不能為之注冊。縣科技局的領導知道后,對他說:“要么你就搞個科普協會吧。”
2004年10月,姚全軍和18戶農民一起以“遠大科技推廣中心”的名義在縣科技局登記注冊,但內部仍稱之為“社旗小雜糧產業合作聯社”。直到2006年3月,《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意見》發布之后,社旗小雜糧產業合作聯社才正式在民政局注冊成立。
遠大科技推廣中心成立以后,姚全軍在縣委黨校租了一層樓,制定了雙周課堂制度,邀請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和當地的農技土專家,定期給農民講授農業科技和農村政策。
剛開始的時候,沒有幾個人愿意來,姚全軍就自掏腰包,給每次來聽講的農民10元錢作為車費和飯補。漸漸地,雙周課堂就正常起來。后來姚全軍發現,這種形式固然很好,但并不能輻射更多的農民。于是,他又想到下鄉給農民講課的辦法。
姚全軍告訴《村委主任》記者,他們每天都很辛苦,最晚的時候會講到晚上十一點半。
在下鄉講授的過程中,姚全軍和他的同事也吃了不少閉門羹。
一次,宣講團到達橋頭鎮大宋莊。由于很盡興,姚全軍從上午一直講到下午兩點半。這個時候,邊端著飯碗吃飯邊聽講的宋姓村民對姚全軍說:“哎呀,你們講的很好,要不咱們明天接著講吧!”姚全軍納悶:“為什么明天接著講?”宋姓村民說:“我們要下地干活了。”
盡管如此,宣講團還是不達目標不罷休,久而久之,對農民發揮了重要影響。
2006年的一天,他們開著皮卡車到太和鄉宣講。太和鄉后照村的四五十個農民很積極,中午吃完飯就早早地聚到一農戶家中,等待他們。
左等右等都不來,其中的4個村民打起麻將來。宣講團到了之后,姚全軍向村民解釋了原因,并道歉。隨后對打麻將的幾個村民說:“你們把麻將停一下吧。”有村民就說:“玩麻將的同時也可以聽嘛。”一小時后,幾個村民感覺姚全軍講得不錯,主動停了麻將,還積極要求加入合作聯社。
雙周課堂對社旗小雜糧產業合作聯社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作用。2008年之前,聯社通過雙周課堂組建了18個分社,發展社員1300多戶,培養出農民技術員50多名、初級農藝師7名。
“合作聯社負責聯系訂單、購進農資、推廣技術和市場營銷,分社只管生產產品。”現任小雜糧產業合作聯社監事的張寶營對《村委主任》記者說。
為了增強農民入社的積極性,合作聯社規定農戶每家繳納20元錢便可成為社員。此外,社員還可以以土地、資金的形式入股。
生產連通廠家訂單
為了確保種植的小雜糧能夠賣出去,合作聯社十分重視發展訂單農業。
2006年,姚全軍從河南省商務廳一位已經退休的副廳長那兒得知,廣東省中山市的咀香園公司需要綠豆。聽到這個消息后,他很興奮,于是就背著個包,盛了幾斤綠豆,風塵仆仆地趕到中山市。
由于以前沒出過遠門,他“壓根不知道到中山需要花費多少錢”,加之錢本來就很緊張,口袋里只裝了800元。到中山后,一打電話,分管采購的老總出差了,過兩天才回來。沒辦法,他只有等。結果住了賓館3天,1天就花一百多元。
老總回來后,看了看姚全軍拿的綠豆就說:“你們的綠豆品種不行。這樣吧,你們得換品種,明年我到你們的地里看,如果好,我就訂你們的貨。”
回到南陽的時候,姚全軍身上只剩1元錢了。不管怎樣,姚全軍此次中山之行的收獲還是很大的。2007年,社旗小雜糧產業合作聯社與中山市咀香園公司簽訂了2000畝的訂單綠豆。直至今日,咀香園公司還在與聯社合作。
在姚全軍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合作聯社先后與咀香園公司、白象方便面集團、家樂福超市等11家企業簽了訂單,產品從綠豆擴展到黃豆、紅薯、花生、芝麻,食用玉米、小麥等多個類別。
聯社監事張寶營告訴《村委主任》記者,訂單拿到后,合作聯社就要求各個分社上報自己第二年的大致產量,然后根據上報產量的總值再與訂單公司商量增加或者減少訂單數量。
為確保社員種植出來的產品優質高效,聯社實行統一購種、施肥、管理、收割,而且還為社員編織了生產檔案,為小雜糧上了“戶口”。如果出現劣質產品,聯社可以根據生產檔案找出種植該產品的社員。
聯社還與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共同開發綠豆、黃豆和紅薯新品種,與清華大學合作,建造脫毒紅薯保鮮儲藏窖,從源頭上提升產品質量。
生產連通肥料供應
隨著聯社的名聲越來越大,要求加入聯社的農戶也越來越多。到2008年底的時候,下屬分社已經達到42個,社員總數超過萬戶。這給聯社的進一步發展埋下了隱患。
2008年10月的一天,姚全軍帶領聯社所有工作人員把購買好的化肥運送到鄉下。由于攤子大,社員多,他們從凌晨4點一直忙到晚上1l點。
那天,姚全軍和聯社其他工作人員發生了觀點上的分歧。
姚全軍認為,由于社員太多,應該先收錢再分配化肥,這樣才能確保聯社的資金鏈條不至于斷裂。
聯社下屬一個分社的社長很自信,拍著胸脯說:“如果錢收不上來,我把家里的房子賣了,用賣房的錢替社員還化肥款!”
不僅那位分社社長覺得沒有問題,和姚全軍一起去的其他人也堅信不會出問題。姚全軍看其他人都這么說,自己也不好太堅持。
然而,當350多萬元的化肥分完后再收錢時,姚全軍的顧慮應驗了。有的社員暫時沒錢,有的社員以蓋房為由要求緩一緩再交,有的社員則對姚全軍說:“這個錢我不能給你,你們的化肥質量不行”。
截至2009年1月,350萬元的化肥款只收回一半左右,42個分社中有23個欠聯社的賬。直到今日,還有28萬元化肥款沒有收回。不得已,聯社只有貸款向化肥經銷商還款,僅利息就賠進去30多萬元。
這次事件幾乎把社旗小雜糧產業合作聯社拖進了絕境。
痛定思痛之后,姚全軍決定對分社進行整頓,停止了一部分分社的工作,將信譽好的分社改建為12個種植基地和5個農場。聯社還在全縣范圍內創辦26個鄉村服務站,為新加入的社員提供便利。
經過深思熟慮之后,社旗小雜糧產業合作聯社建起了生物肥料廠。
今年58歲的李國安是湖北人。2006年8月,他和妻子一起來到社旗縣興隆鎮,投資興建一座肥料廠,想通過生產生物肥料來實現他發展生態農業的夢想。
李國安對《村委主任》記者說:“農民注重的是產量,不管用的是什么肥料,只要能增加產量就行。因為我的生物肥料價格要比普通化肥的價格高,所以很多人并不買賬。”
因此,李國安的肥料廠一直是勉強維持運作,基本上無利潤。
姚全軍早就耳聞李國安肥料廠生產出的肥料不僅能使農作物的產量提高,還能改良土壤。遂于2009年7月找到李國安商討合作事宜,二人一拍即合。
現在,生物肥料廠已經歸人社旗小雜糧產業合作聯社的名下,李國安依然擔任廠長。從20lO年開始,生物化肥廠專門負責聯社所有社員肥料的供應。
社旗小雜糧產業合作聯社興隆基地的負責人祁叢顯告訴《村委主任》記者,他們整個基地都在使用這種生物肥料,購買價要比市場價低15%。
生產連通消費社員
為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聯社于2010年創建雜糧加工廠,生產芝麻葉綠豆面條、八色禮品裝雜糧、粉條、粉皮、土雞蛋和咸鴨蛋等6個產品。
社旗小雜糧產業合作聯社業務主任傅思照對《村委主任》記者說,為滿足雜糧加工廠的原料,同時提高社員的收入,聯社向社員收購農產品的價格要比市場價高出15%。
2009年,聯社投入6萬元創建鄭州辦事處。2010年,聯社創建南陽土特產社旗專賣店、南陽專賣店和平頂山專賣店。2011年7月,聯社又創建南陽土特產鄭州專賣店,實現了小雜糧生產從肥料供應到超市專賣一條龍服務。
20lO年5月24日,美國農業與貿易政策研究所(IATP)邀請姚全軍赴美參加消費者合作社論壇。在美國,他認識了Wedge消費者合作社的總經理Lindy。
Lindy告訴姚全軍,Wedge消費者合作社強調人、地球和效益的可持續聯系,促進農戶、商販與消費者社員的互動,為消費者社員提供優質的食品,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這種合作模式對姚全軍觸動很大。他認為,聯社的發展理念也應該由原來的只為生產者服務,轉變成為生產者和消費者雙向服務。這樣,合作聯社的路子就會越走越寬,越走越穩。
2011年,南陽土特產鄭州專賣店成立的時候,消費者合作社同時成立。
“消費者一次性消費2000元,就可以申請成為合作社社員。每月月底,專賣店拿出店鋪銷售利潤的50%,按照消費量對消費者社員進行二次返還。”社旗小雜糧產業合作聯社業務主任傅思照對《村委主任》記者說。
隨后,聯社在鄭州市混元武館召開了2期合作消費說明會,對聯社產品、消費合作社社員的權利和義務作了詳細說明。
傅萬什現為鄭州豐宇公司的董事長。在一次家族聯誼會上,傅思照認識了他,就給他講解了聯社的產品優勢以及與消費者的合作方式。傅萬什品嘗過聯社的產品后,感覺很好,就加入了消費合作社。現在他經常讓家人來南陽土特產鄭州店買東西。
一次偶然的機會,做素食食品批發生意的陳大恩在大街上看到聯社生產的雜糧面條后,不禁驚異道:“社旗還生產過雜糧面條?”品嘗過之后,他立馬加人消費合作社,并且主動幫助聯社搞推銷。
傅思照告訴《村委主任》記者,像傅萬什、陳大恩這樣的消費合作社社員已經達到100多戶。他對以后的工作規劃是,等達到一定規模后,鄭州店將對消費合作社社員定時配貨,送貨上門。
本刊短評:
把產品直接送上消費者餐桌
在社旗小雜糧產業合作聯社的發展過程中,姚全軍借鑒美國Wedge消費者合作社的運作模式,成立了消費者合作社,根據消費者社員的消費量將部分利潤直接返還。這極大地擴充了小雜糧產品的市場需求,僅僅幾個月的時間,社員就達到了100多戶。
消費者合作社成立的意義在于,它打通了小雜糧生產與消費的直接通道,更大程度上減少了中間環節,把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利潤盡可能多的留在合作聯社內部,留給了農村和農民。
綜觀各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很多只是在農產品的生產領域下足了工夫,涉足流通領域的并不多,將產品直接送上消費者餐桌的更是少之又少。社旗小雜糧產業合作聯社成立消費合作社的做法,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