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朋友,介紹了一個生意困頓的商人去他熟悉的公司賒了一批貨。按合同,先付一半款,后兩個月結清尾款。但商人付出一部分貨款后,遲遲不結余款,而是拿著回款去做其他生意了。朋友問商人:“怎么能失信,挪用回款去干其他事呢?”商人反問:“我要做生意,錢到我手里,你能管得住我做什么嗎?”
這使我想起秦朝末年的季布。季布誠實守信,性情耿直,只要是他承諾過的事,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要想法辦到,因此受到眾人的贊揚。后來,季布得罪了皇帝劉邦,劉邦下令重金緝拿他。這時候,以前被季布幫助過的人,仰慕他的人,不為重金心動,紛紛暗中幫助他,到處還流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聽民間這么一傳,劉邦覺得如一再緝拿,只會讓世人覺得自己心胸狹窄,后來撤銷了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官。
商人本應該一言九鼎,以信立企,可他選擇了言而無信。古人說:“無誠則有失,無信則招禍。”違背契約精神也許能得利于一時,但終將作繭自縛。鄉村是熟人社會,村官是土生土長的村里人,在鄉親們面前,迫于道德和榮譽感,一般不會像那個商人那樣背信棄必,他們往往能努力兌現任前的承諾。有的村官,為了兌現承譜,若精衛填海般悲壯,身患癌癥,仍然堅守在修路和挖渠的工地上,如山西冀城的李鴻海、陜西臨潼的龐玉芹;有的村官,為了兌現承諾,若尾生抱柱般執著,誓死守信,如河南三門峽白家寨的村委主任白彥民,在鄭州街頭絕食下跪討修路錢,還當場咬破手指寫血書:“肯定不貪污”;有的村官,為了兌現承諾,深明大義,為村集體墊資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這樣仗義疏財的村官,全國不勝枚舉……
既然競選時向村民做出了任期內承諾,任期內就必須認真兌現,雖然說時容易做時難。至于兌現不兌現,村民心中自然有數;這屆不兌現,下屆能否再投你的票,村民自有定奪。
我想,能留個“得黃××多少元一票,不如得王××一諾”的名聲在鄉間,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