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民營村的千人餃子宴
2012年1月22日,清晨,6時,氣溫零下十幾攝氏度。
北京市大興區留民營村的禮堂里早早熱鬧起來,幾十個人從四面八方趕來。見面寒喧幾句,就分頭忙開了。
“今天是除夕,咱村的千人餃子宴已經搞了32年啦。老規矩,村干部、黨員、積極分子當服務員,端盤子、炒菜、干活;村民吃餃子、看節目,一起吃頓全村團圓飯……”村里某企業經理王再山邊說邊換上喜慶的大紅棉襖,“這是工作服。我們這60多人全是服務員”。抬眼望去,寬敞的大禮堂里,一片紅色的人影正在忙碌,百十多張桌子上,擺上了茶點水果。
“村民座上坐,村干部端盤子,這是留民營村從第一次村民團圓飯時就立下的規矩。”70多歲的老村黨支部書記張占林對記者回憶,“1979年年底,留民營村因超額完成糧食生產指標,上級獎勵村干部6萬元現金。錢怎么花?請全村人吃飯!于是,1980年春節,家家戶戶湊碗筷,磚頭、木墩當椅子,村干部當服務員,每桌一塊肉、幾塊豆腐。全村高高興興吃了頓團圓飯。從那以后,這個風俗就一直保留下來。”
禮堂外,—字排開的8口大鍋里熱氣騰騰,幾位“大廚”掄著大鐵勺正在做菜。57歲的張朝民5點半就起床,到禮堂做菜。‘等到開席正好熟,大伙兒吃口熱菜。”
忙碌中,天漸漸亮了。雖然冷,但天很藍,陽光明媚,村里不時響起鞭炮聲,醞釀著漸濃的年味。禮堂門口,鑼鼓嗩吶吹打起來,迎接村民赴宴。
上午8時多,90歲的村民張玉山第一個人席,“村干部準備1個多月了,咱得早來。”陸陸續續,村民們一家子一家子地進了禮堂,“服務員”們親熱地打招呼,沏茶敬煙。
9時整,千人餃子宴正式開始。臺上,一個個精彩節目輪番出場;臺下,村民們高興地看著、吃著、聊著、笑著。
在后廚,一聲“下餃子”,4口大鍋一氣“吞”進了三四十蓋簾餃子。為了這場千人餃子宴,頭天,村里800多人一起包了2個小時,用去240公斤面粉、300多公斤肉餡,共包了350蓋簾餃子。10來分鐘后,餃子煮好,幾十位“紅棉襖”服務員一人端一個大盆,在門外排隊領餃子。“多來點兒,我這幾桌小伙子多!”“我要火候大的,老人好消化。”
“餃子來嘍!”已端了8年盤子的張京偉把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他的“管片”——1-4號桌。記者端了端。一盆餃子至少二三公斤。一趟趟來回跑,還得分盤,也是個力氣活。“不累,過年就圖個樂呵。”張京偉說。
外面鞭炮聲此起彼伏,禮堂里一片笑語歡歌。這個2011年村域經濟總產值2.6億元、人均收入1.68萬元的京南小村,又迎來了—個紅紅火火的中國年。
村官慰問困難村民迎新年
2012年1月20日下午,江西省婺源縣賦春鎮長溪村村委村主任戴向陽個人出錢買來肉、爆竹和食用油,慰問村里的困難村民,為他們送去新春祝福。此次慰問的12戶村民,都是低保戶等生活困難的家庭。
長溪村是婺源縣較偏遠的村之一,全村有2000多人。2008年,戴向陽當選為村委主任。3年來,他帶著全村村民發展高山綠茶和鄉村旅游,村民增收近百萬元。在2011年底的村級換屆選舉中,戴向陽再次當選為村委主任。在大會上,他對自己擔任上一屆村干部時的工資用于村公益事業的支出情況作了說明,并向大家承諾,新一屆3年他的工資還將全部用于全村各項公益事業,帶領和幫助大家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