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碑店村轄區面積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123人,流動人口8830人。村黨總支下設黨支部13個,黨員317人。1990年代中后期,因國家工程建設占地,到2003年,全村2300畝耕地只剩下80畝工業用地。村莊上有天羅地網——高壓線,下有橫七豎八——污水管線,鐵路、河流穿村而過,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少,大部分村民轉居不轉工,滯留在村里,高碑店村陷入“三無”困境,即“有農村無農業、稱農民無耕地、農轉居無工作”。
2002年,支芬來到高碑店村,決心以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為中心,以構建和諧高碑店為目標,以樹立大高碑店理念為出發點,抓黨建、搞建設、興產業,開辟了高碑店村可持續發展的格局。
發掘特色產業,困境當中找出路
剛來高碑店村時,支芬面臨的是該村沒有土地、沒有農業的狀況。但她認為,村里有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這就是財富。于是,她以此為突破口,大力發展古典家具這一特色產業。
在她的推動下,高碑店村首屆古典家具展示會于2003年10月成功舉辦,村里古典家具街的知名度大幅提升,吸引了大量商戶入駐。經過幾年磨練,硬是把古典家具賣到了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慕名而來的國內外顧客絡繹不絕。家具街的形成,為村民及周邊企業帶來了經濟效益。2005年6月,高碑店村古典家具行業協會正式成立。同年,12月,高碑店村古典家具一條街被北京市商務局確定為“市級特色商業街”,再次提升了層次和晶位。
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必須有好的環境來支撐。為此,支芬兩次帶領村民實施千人大會戰,清理垃圾上萬噸,拆除違章建筑3000平方米,遷移墳墓393座,并實行“以樹代墓”。整個通惠灌渠治理工程歷時100天,投入資金1021萬元。
2004年,支芬再下決心,清理村南4萬平方米的垃圾場,修建了民俗文化園。民俗園里,高碑店村古典藝術新街初具規模,聚仙堂古典藝術交流中心、勵志堂科舉匾額博物館、楊飛云畫院、徽派建筑優璟閣和老北京華聲天橋民俗文化市場等項目紛紛落成,為高碑店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之后,支芬借助高碑店村的良好環境,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易中和微型古典家具、逸麟蒸菜等企業紛紛入駐。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水鄉茶樓一條街工程正式啟動,將來承擔古家具街的配套服務功能。
更新管理模式,村民自治出新招
作為高碑店村的當家人,支芬深知管理的重要性。任職以來,她始終把“村莊長期得發展、百姓長期得利益”作為工作目標,嚴格落實村政公開、村務公開、財務公開制度,不斷健全和完善黨務公開制度。
在村里,她確立了兩委班子聯席會、老干部老黨員監督協調會、黨員議事委員會、群眾民主評議委員會、村民質詢委員會的“五委決策”程序。凡遇全村重大問題、重大開支、群眾敏感問題,必須堅持決策過程透明、大項開支透明、工作結果透明的“三透明”村級管理制度;凡是村級事務,必須堅持民主決策,保證每一位村民都能夠按程序參與全村事務。
支芬書記還對干部進行了定職、定責、定崗、定薪,使干部進一步明確工作職責。每季度一次的考核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以每分200元的標準扣除和增加浮動工資,并幫助他們查找、分析、改進工作中的問題。
為形成環境治理和保護的長效管理機制,支芬從2007年在高碑店村實行了“美麗鄉村十星級和諧文明戶”的評選活動。每戶門前懸掛評比公示牌,家庭和睦、鄰里團結、門前及院內環境衛生等10項內容,每季度由村委會工作人員和村民片組長檢查考評,全年滿星為40顆。對于個別缺星戶,根據實際情況專項幫扶,有效提高了村民的集體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
針對就業問題,支芬在高碑店村成立了8個專業隊,并積極給予培育和扶持。如今,部分專業隊已走上正軌。2006年,專業隊實行責任承包管理制,既明晰了責權,又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別是水電專業隊,從2003年虧損70萬元,到2008年,自行擔負職工工資,還盈利10萬余元,實現了質的飛躍。
高碑店村的村治工作中,還有一點特別受人關注——協會管理模式。其具體運作方法:老干部協會作為智囊團,專門出謀劃策,審議村內的重要事項和決定;和事老民生公議協會不僅調解,反映輿情,而且擔任審核困難家庭被幫扶資格和為愛心公議服務站物品定價的任務;民藝文體協會負責各項文化活動的組織和安排,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古典家具協會負責組織古家具商戶的誠信經營、評比檢查;巧媳婦協會義務傳授各種手工藝品制作技藝,義務為孤寡老人服務。
豐富文化活動,村落處處添活力
在支芬帶領下,有著厚重文化底蘊的高碑店村搞起文化活動真不含糊。在此生活過的人都知道,這里有五月鮮花活動月、金秋藝術節、村歌大聯唱等組成的“愛我高碑店”系列活動;有定期堅持活動的腰鼓隊、合唱隊、太極拳隊、舞蹈隊、高蹺會、小車會;有定期開辦的人文大講堂、知識大課堂、文明禮儀和健康常識培訓班以及每季一評、年終總評的“十星和諧文明戶”評選。
傳統文化活動更是高碑店村的拿手好戲。該村百年高蹺曾4次走出國門,參加“北京風情舞動倫敦、悉尼、洛杉磯和渥太華”活動。2009年,高碑店高曉老會被確定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支芬抱著弘揚傳統文化的信念,恢復了高碑店中元河燈節、端午節、漕運廟會和元宵燈會等傳統民俗節日活動。
高碑店村已先后承辦第七屆朝陽國際風情節暨使節夫人活動日、第八屆北京國際旅游文化節、第十屆北京國際旅游文化節、北京CBD龍舟競渡等重大文化活動。
為使高碑店村的文化得到傳承,支芬組織人員,出版了以高碑店村高蹺老會發展歷史為主要內容的《風采高碑店》和記錄民風、節日習俗的《魅力高碑店》兩本書。
如今,高碑店村已成為京郊最近的國際民俗旅游接待村,外國游客通過高碑店村人了解北京、了解中國。2008年奧運會期間,高碑店村的民俗接待戶作為奧運人家,圓滿地完成260余名外國游客的接待任務,詮釋了新北京、新奧運的含義。
關注弱勢群體搭建幫扶大平臺
做好千頭萬緒的農村工作,不僅要有駕馭全村發展的能力,還要有貼近村民的好作風。高碑店村人說:“支芬書記心細如發,時時處處為我們的冷暖操心。
每年重陽節,支芬都要帶領黨總支成員開展表彰和走訪慰問活動,在全村營造關心和愛護老人的良好氛圍。
2006年,啟動了培育健康老人計劃,每年為全村80發以上老人免費上門體檢,給百歲以上老人一次性獎勵1萬元。對一些因大病返貧的家庭,通過資金幫扶、節日走訪、年終慰問等形式為弱勢群體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
2011年,支芬號召全體村民獻出愛心,成立愛心公議服務站,為困難家庭發放了“愛心卡”。支芬不間斷地為愛心公議服務站捐款、捐物。這些困難家庭每月都可以在服務站領到各種生活用品。這一舉措,使對弱勢群體的臨時救助變成了一年365天的關懷。
立足長遠發展,新村建設開新篇
近年來,高碑店村村民極為關注的是該村的西區改造項目。自2009年以來,支芬帶領全村啟動了新農村建設西區改造工程,歷經3年的探索,先后拿出6套設計方案,召開9次村民代表大會,通過提案25項提案,最終確定用組織村民集體翻建房屋的傳統方法破解新農村建設難題。
在這一項目的資金籌集方面,高碑店村實行民辦公助的辦法(詳見本刊2011年10期《高碑店村的“民辦公助”舊村改造模式》)?!懊褶k”就是村民住宅統一設計施工,自行周轉,23億元住宅建設資金由村民籌集。對經濟能力有限的家庭,村集體為他們辦理擔保貸款?!肮本褪腔A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建項目所需的2.6億元資金,由村經濟合作社負擔30%,其余部分向政府申請補助。
西區改造后,在整體布局上達到聚集不稠密、分散有秩序。隨著天然氣、自來水等市政設施的引進,村民們再也不用門前存雜物、冬天燃煤取暖了。而房屋的設計采用明清建筑風格。每戶主體為二層、局部三層的庭院式風格。一層全部用于商業經營,創業增收,鼓勵有能力的村民自主創業。二層用于居住或民俗接待。目前,水電氣等市政設施全部入戶,村民回遷、底商出租率達80%,真正實現了“人不離村可上樓,足不出戶可致富?!?/p>
由“三無”到“三有”之后,支芬還為高碑店村規劃了“三二一”發展格局,即打造古典家具老街、文化藝術新街和中醫藥港三足鼎立的產業發展格局;加快完善西區新村建設步伐,努力推進東區規劃,建成東、西兩個居住區;最后使高碑店村形成—個資源豐富的旅游文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