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大爺今天一早便把臨街的鋪面開了起來,木板門早早卸了,門口橫上幾個長條凳,店里的雜貨挨著街邊就擺起來了。賣的無非是些個日常物件,什么竹斗笠、花布鞋、彩色塑膠雨鞋、大紅灑花的絨被、灑農藥的小噴壺,花花綠綠,從木門檻里鋪伸出來,占了街邊的一爿地。
今天6號,赤水鎮每個月逢著數字是1、6的日子便是圩日,附近村鎮的鄉人們都會來趕集。陳大爺晨起時看了看天色,有些發了灰,漸漸攏了霧氣,心里估摸著今天趕集的人怕是不會多了。算起日子,陳大爺已經在這古街上開了二十多年的雜貨鋪,說起二十幾年前的集市,那才叫熱鬧咧,二三十米的古街被人群擠得滿滿當當,熙攘聲拂著街邊的木房廊傳出好遠。那時候田地也多,大家都忙于農活,每到圩日就像過節,十里八鄉的村人紛紛趕來,或添置物資,或兜售商品。最重要的還是鄉親間能聚聚,話話家常;年輕人正好趁著熱鬧玩耍,順帶著也讓干農活的身體解解乏。哪像現在,手機一撥號就能聊上話。如今鎮子上的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去了,趕集的場面是大不如前。即便如此,但對于見慣了大超市的城里人,趁著春光,到新綠萌萌的山鄉趕一場集市,也是欣喜的體驗。
在小巴車上一首接一首的閩南語歌曲,以及混雜著各種語系的鄉村方言里,我們倒了兩趟車,穿過了一團霧,經過了幾株玉蘭樹,終于來到了德化的赤水鎮。鎮子不大,一排磚木結構的老房子沿著山路伸到細雨里,5、6米寬的街道上早有鄉親支起攤子,擺滿了各式山間野貨:應季的蔬菜自是少不了的;香菇、草菇、泥菇以及木耳、筍干,是最為常見的山野味;新鮮的蕨菜蜷曲成團,發著幽幽的紫色;草藥眼花繚亂,什么石蘭草、鴨母草、牛奶根,是山里人羹湯鮮美的秘訣……
集市雖離傳說中的盛況很遠,但透著山里的質樸和親切。從鎮子上趕來賣干貨的中年男人手腳利落;花圍裙的老婦人笑嘻嘻地望著對街的熟人寒暄;藍布衫的老人逛完集市,在街尾的食肆吃碗熱騰騰的米粉湯暖身。街頭賣炸粿的小店也是趕集人常去的歇腳地,金黃的炸糕居然是柴火灶燒出來的,再加上店家自己用辣椒、八角和醬油調制蘸醬,味美價廉。街邊還有個賣清明粿的小攤,女主人用山里采摘來的清明草做原料,把面團染成草綠色,再往面團里裹進豆沙,最后用白瓷模具印上花紋,一個可愛的清明粿就做好了。吃的時候只要給清明粿墊上芭蕉葉往籠屜上一蒸,春日的青草香便彌散開來。
市集上的生活用品也琳瑯滿目,尤以竹制品居多,從有小巧的斗笠到舒展的藤椅,從鞋刷到掃帚,都透著股手工的樸拙。別致的碎花布放在貨架的高處,它們將在靈巧村婦的手中變成色彩鮮艷的襁褓、圍裙和鞋面。
當地人說,這附近的小鎮幾乎都有集市,上涌是逢5、10的日子,葛坑是逢4、9的日子,各有周期,互不重日。因此,愛趕集的人大可算好日子,連著趕上幾天的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