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目標的確立,如何進一步理順社會保險經辦管理體制,更好地滿足廣大群眾的社會保障需求,已成為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面臨的一項十分緊迫而重大的課題。201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提出了“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實現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整合,成立市縣兩級社會保險局,實現五險合一”的目標。
一、廣西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整合的現狀
廣西各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是隨著各項社會保險事業改革發展而設立的。截至2011年6月,全區經辦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五項保險業務的經辦機構共298個,其中,市級50個,縣級248個。與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要求相比,廣西的經辦機構還存在著名稱、職責等不統一的現象。
(一)經辦機構名稱不統一。據不完全統計,廣西經辦機構有近30個不同的名稱。不僅同一險種經辦機構的名稱不一致,在同一個市同一險種的經辦機構名稱也不統一。
(二)經辦機構行政級別不統一。在市級經辦機構中,行政級別為處級或副處級的有15個,占24%,其余的均為科級。在縣級經辦機構中,行政級別為副科級的有80個,占31%,其余為股級或未定級。
(三)經辦機構職責不統一。工傷、生育保險業務分別在不同的機構經辦,還有少數地方的失業保險業務仍然由就業服務中心負責。
(四)共性業務的經辦機構不統一。各險種經辦機構都經辦和管理參保登記、基數核定、繳費申報、基金征繳、繳費稽核、個人權益記錄管理等共性的業務。這些現象不僅增加了經辦機構的管理成本和難度,也增加了社會保險基金的風險;不僅難以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的社會保障需求,也不能適應社會保險事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當前,廣西各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正按照自治區人社廳的戰略部署積極地推進經辦機構的整合工作。目前,自治區本級、玉林市已經相繼成立了社會保險事業局。北海市社會保險基金經辦中心亦順利完成了更名整合,南寧市社保局按正處級單位建制的方案已獲得自治區編委批復。柳州市在整合原有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經辦機構的基礎上,成立了社會保險征繳中心、稽核中心、結算中心三個經辦機構。梧州、欽州、河池、賀州等市社保局的組建工作也已經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二、廣西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整合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整合的內在動力不足。經辦機構的整合,實質是經辦機構的精減,由幾個機構合并成一個機構,不僅要協調編制、財務等部門,而且還涉及一些工作人員的分流和去留問題。因此,一些地方對機構整合工作有擔心、有顧慮、有畏難情緒,不主動去協調,不主動去推動。
(二)整合的模式不統一。由于目前在國家和自治區層面沒有統一模式和標準,各地在整合理念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有人認為“合”就是辦公地方的集中,“合”就是機構的合并,“合”就是業務的整合,“合”僅僅是“五險合征”。也有人認為“合”就是各項制度的合一。由于認識上的差異以及各種客觀原因,廣西社保經辦機構整合出現了幾種模式:第一種是整合辦公地點,把各經辦機構的辦公地點集中在一起,實現業務經辦的“物理合一”。目前,大部分市縣的經辦機構整合都屬于該模式。第二種是機構不整合,但增設了一個征繳部門,實現“五險合征”。第三種是整合業務,按照業務環節設立經辦機構。第四種是機構與業務一起整合,成立統一的經辦機構,對業務實行統一經辦和管理。
(三)統一的信息系統建設滯后,對經辦機構整合不給力。當前,除南寧、柳州、北海、防城港等市已實施或正在實施“五險合一”數據市級集中信息系統,欽州市在實施“五險合一”數據自治區級集中信息系統,少數市、縣在實施部分險種數據自治區級集中信息系統外,大部分經辦機構仍在使用數據屬地存放的單險種管理的信息系統,甚至有的經辦機構仍處于手工操作狀態。沒有“五險合一”的信息系統作支撐,經辦機構整合就如同形合而神不合,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三、加快推進廣西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整合的對策
(一)統一經辦機構組織架構
1.組建統一的經辦機構。要整合現有各險種的經辦機構,在自治區、市、縣(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設立統一的經辦機構,名稱統一為“社會保險管理局”(簡稱“社保局”)。在城區、鄉鎮、街道、行政村和社區設立社會保險經辦服務網點,形成覆蓋城鄉的“三級管理、五級服務”的社會保障服務網絡。
2.經辦機構在統籌地區內實行垂直管理。隨著社會保險統籌層次的提高,逐步實現經辦機構的市級、自治區級垂直管理。實現自治區級垂直管理后,自治區社保局除經辦重點單位、行業的社會保險業務外,還主要負責組織規劃、基金結算和稽核監督等宏觀管理以及對市縣的指導。市級社保局除經辦本級重點單位、行業的社會保險業務外,還要負責所轄縣(市)重要業務的復核、審批、基金結算、稽核監督等管理以及對所轄縣的指導。縣級社保局則主要負責前臺操作,直接向參保對象提供服務。社會保險經辦服務網點則提供參保單位和參保個人的社會保險業務經辦和服務,對市、縣社保局起到輔助和補充作用。
3.科學設置內設機構。內設機構的設置應堅持分工明確、權責一致的原則,從“指導、經辦、管理、服務、監督”五個層面以及“五險合一”業務經辦管理模式,按照業務流程進行設置。可設置辦公室、綜合財務、信息技術、檔案管理、社會化管理、社會保險登記、基金征繳、待遇審核、待遇支付、稽核監督、個人權益記錄管理等11個部門。結合各險種待遇業務的特殊性和專業性,還可考慮按險種設立待遇審核和待遇支付部門。
4.合理配備工作人員。按服務人群和服務量配備各級社保局的工作人員。目前國際的通行做法是按照人均險種管理幅度配備管理人員,最高標準是按照1∶5000的比例計算。國內一些省市在這方面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如北京市的區縣經辦機構按略高于1∶5000的標準配備。四川省成都市市級經辦機構按1∶10000的標準配備,區縣按1∶4000的標準配備。新疆的烏魯木齊、克拉瑪依兩市按1∶7000的比例配備,其他市州按1∶2300的比例配備,每3年核定一次標準。參考外省及其他標準,廣西的自治區本級、市、縣社保局可按7000、5000、3000人次的比例配備工作人員。
(二)制定統一的業務經辦規程
為規范經辦管理服務工作,自治區社保局已按險種制定了全區統一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業務經辦規程,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整合和完善,按統一登記、統一申報、統一基數、統一征繳、統一支付、統一稽核、統一信息系統的經辦管理模式,制定廣西統一的“五險合一”經辦業務規程和經辦服務標準。
(三)加快信息化建設,為“五險合一”經辦管理服務提供技術支撐
一是要加快全區數據大集中信息系統的開發和推廣應用。與此同時,建立全區“五險合一”的非實時大集中數據庫,大力開展數據整理和應用工作,支持全區異地業務經辦、基金非實時監管、信息查詢和決策分析。通過技術倒逼和技術引領作用,促使各市縣加快應用數據大集中系統步伐。二是要按全區金保工程建設的規范和標準,加大對已實施市級數據集中的地區進行指導,為與全區數據大集中系統的對接作好技術準備。三是適時對已實施市級集中的數據進行整合,實現全區“五險合一”乃至城鄉居民社會保險數據的實時大集中,全面支持社會保險業務經辦、公共服務、基金實時監管和宏觀決策功能。
(作者系廣西壯族自治區社會保險事業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