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創新是組織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文章在分析不同創新方式及能力要求的基礎上,提出了通過雙元組織的安排,形成探索能力與開發能力、漸進創新與突變創新的高水平匹配與協調,從而在資源既定的情況下,同時開展突變創新和漸進創新,進行優勢互補,提高組織整體創新績效,增強組織在動態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
關鍵詞:漸進創新;突變創新;探索能力;開發能力;雙元組織
經濟全球化及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組織所面臨的外部環境越來越動蕩和多變。企業為了在復雜的環境中求得生存與發展,需要采取各種有效策略加以應對。大量的管理實踐表明,不斷地創新是企業應對環境的變化,獲取并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方法與手段。組織一方面要基于開發能力,使用漸進創新的方式,把他們已有的知識應用于日常的經營管理活動,通過對已有知識的提煉和傳統慣例的承襲來營造組織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從而解決組織的生存問題;另一方面,由于顧客需求的變化、競爭力量的此消彼長等原因,組織僅僅通過漸進創新的方式從事開發活動是遠遠不夠的,它必須基于探索能力的基礎上,通過突變創新的方式,不斷開展發現新機會、新技術、新市場的活動,從而解決組織長期的發展問題,并且能夠始終保持二者高水平的匹配。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企業相關資源的支撐與保障。然而在既定的時間內,企業內部各種資源的存量是有限的,需要在開發能力與探索能力、突變創新和漸進創新的構建中進行資源的平衡與有效與配置。這不是一個能夠自發地在組織內獲得實現或平衡的過程。雙元組織的架構安排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方法。成功的企業有著既能有效運作當前的業務又能主動適應明天需要的組織架構特征(Duncan,1976)。
一、 突變創新與漸進創新、探索能力與開發能力
1. 突變創新與漸進創新。
創新是創新者借助于技術上的發明與發現,通過對生產要素和生產技術進行新變革,并使變革取得商業上成功的一切活動(李垣、劉益、王建國,1993)。創新既包括對新產品、新技術、新市場的開發,也包括對現有產品、技術及工藝的改進。依據創新幅度的差異,創新可分為漸進創新和突變創新(Ettlie,1983)。
突變創新是一種與現有的產品、組織行為和技術截然不同的根本性的變化,它通過改變組織的技術過程,創造新的產品、市場甚至行業,如企業首次向市場投放的新產品和新技術。由于突變創新顯著地表現為與現有產品、組織技術與過程的分離,同組織現有的技術能力關聯度較小,這就要求系統在組成與配置上都有重大的創新。
漸進創新是基于組織的現有能力,對現有產品或組織的技術與行為的小幅度改善與調整。雖然漸進創新涉及的是現有技術和生產能力上的變化,對新的組織知識需求相對較少,但它通過強化企業的技術、生產能力及企業對市場與顧客的聯結,對降低產品與服務成本及提高性能通常具有較高的積累效益。通過持續不斷地對組織環境的完善和管理能力的提高,由量變到質變,最終演變為顯著的創新。
總的來看,漸進創新突出表現為對產品、服務、技術與工藝在原有基礎上的改進和優化。而突變創新是在新知識、新技術的基礎上,產生新的產品、新的服務與新的技術與工藝,相對比較容易突破傳統觀念和習慣束縛,能迅速提升企業的競爭力,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但是,由于突變創新所要求投入的資金、技術、管理都要遠高于漸進創新,可能會產生很大的瓶頸,成功的概率要顯著低于漸進創新,具有較大的風險。
2. 探索能力與開發能力。
企業的創新是基于一定能力基礎之上的活動,探索能力與開發能力是影響組織創新績效的兩個重要的能力要素。開發能力指的是組織經驗性地應用已有的成熟的知識與技能,并通過經營管理活動對其進行提煉與改良,從而形成對現有產品與服務相關的知識、技能與流程的進一步深化與擴展,通過提高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效率及可靠性,提升企業對既有市場與客戶需求的滿足能力。探索能力指企業為了提高其績效,通過資源的有效投入從而獲取與產品與服務提供相關的全新的知識、技能與流程。基于探索能力,企業應用新的知識、技能與流程于已有或全新的業務領域,以創新的產品或技能,開辟新的市場,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Atuahene-Gima,2005)。
從對突變創新與漸進創新分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兩者所需的能力基礎是有差異的。通常,從事突變創新活動需要具備相應的探索能力,而從事漸進創新活動需要具備相應的開發能力。企業可基于開發能力,在建立、加強與拓展已有知識、技能與流程的基礎上,通過改善產品與服務的設計,提高產品與服務的性能及采購、生產及銷售渠道的效率等,實現漸進性的創新活動。企業也可基于探索能力,通過全新的知識、技能與流程的應用,通過為企業提供新的設計、開拓新的市場與發展新的產、供、銷渠道等,幫助企業發現新的市場機會,以全新的產品與服務滿足新的市場與顧客需求,實現突變性的創新活動。
二、 突變創新與漸進創新、探索能力與開發能力的匹配
探索能力低的企業,由于缺乏足夠的資源、能力與精力的投入,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明顯不足,很難獲取新的知識與技能、掌握全新的技術要領,在現有的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難以做出革命性與根本性的創新,不能形成具有突變性的創新成果,難以保證企業獲取未來及長期的競爭優勢。開發能力低的企業,只是經驗性地對現有知識、技能與流程進行淺程度地拓展性應用,缺乏對企業深化已有技術能力的有效支撐,也制約了基于開發能力基礎之上的更為長久的探索能力的提升,企業整體的創新能力表現低下,缺乏創新活動的成果,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企業短期績效的提升及長期競爭優勢的建立都會受到較大程度的負面影響。
企業如果過于追求探索能力而開發能力不足,勢必會投入過多的資源于探索活動,使得員工忙于各種開拓性的創新活動過程中。但由于缺少開發能力的有效支撐,難以形成通過創新整合資源的能力,此時的創新活動必然會走入誤區,陷入“探索——失敗——無回報變革”的惡性循環中,各種探索性的創新活動也就無法獲得預期的收益。企業如果過于關注對已有開發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對發現新的市場機會、技術與領域有重要幫助作用的探索能力的開發,那么企業的創新活動就會過渡地依存既有的知識與技能。隨著企業的發展,這些知識也技能積累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諸如核心剛性及能力陷阱等方面的特征,則會抑制企業創新活動,使企業在未來難以憑借開拓性技術創新獲得長久的競爭優勢地位。
事實上,企業需要一定的開發能力支撐其漸進創新,保證其生存,同時又需要一定的探索能力來支撐其突變創新,保證其未來的發展。企業可以通過對知識與信息的合理利用獲取更多的資源,在不增加對現有存量資源利用的競爭程度的基礎上,同時提高探索能力與開發能力。而探索能力與開發能力的平衡發展,又可以幫助企業有效地避免由于對探索性創新或開發性創新其中之一的過渡關注所帶來的弊端與不足,有利于企業同時進行漸進創新與突變創新活動,實現二者的優勢互補,提升企業的整體創新績效。
上述分析表明,通過探索能力與開發能力的協調運作,形成交互促進作用,同時促進突變創新和漸進創新,從而使企業既能夠有效運作當前業務又能夠及時適應環境的動態變化,最終使其短期績效得到保證,長期競爭優勢得到提高。因此,突變創新與漸進創新、探索能力與開發能力的高水平匹配(如圖1所示),既是保障組織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也是提升組織創新績效的保障。
三、 雙元組織——實現突變創新與漸進創新、探索能力與開發能力匹配的途徑
突變創新與漸進創新、探索能力與開發能力的匹配與平衡發展,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礎,需要相應的資源支撐與保障。然而在既定的時間內,企業內部各種資源的存量是有限的,需要在開發能力與探索能力、突變創新和漸進創新的構建中進行資源的平衡與有效與配置。這不是一個能夠自發地在組織內獲得實現或平衡的過程,而雙元組織的架構安排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方法。
所謂雙元組織是指企業利用應用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同時從事漸進創新和突變創新的組織架構安排。它是企業應對環境的變化實施的一種組織形態的折衷,是一種通過不同的單元構成實現不同能力的系統集合,既包括在相對成熟市場中競爭的能力,也包括開拓新的市場、開發新產品和服務的能力。它既有對協作、改良、有效性及漸進創新關注的一面,也有對追求試驗、勇于創新、風險承擔及突變創新關注的一面。它是在組織層面實現的平衡突變創新與漸進創新、探索能力與開發能力有效機制。企業可以通過雙元設計來解決探索與開發的問題,實現組織在突變創新與漸進創新之間的平衡Duncan(1976)。
雙元型組織主要有“結構雙元(Structural Ambidexterity)”和“情境雙元(Contextual Ambidexterity)”兩種形態(張玉利、李乾文,2006)。
企業結構雙元的設計通常要求把具有對應特征的組成要素(如探索與開發、漸進創新與突變創新)放在不同的組織單元中,根據創新過程所處的不同階段,用有機式結構用于探索,而機械式結構則用于開發。企業的高層管理者需要根據構成要素的特征來決定組織結構,實施對空間上分離的結構進行整合的工作。除企業的高層領導及子結構的關鍵負責人需要具備雙元的思考及行為能力外,其它員工只需根據專業分工的原則在較窄的任務范圍內從事某些固定的工作。這樣的安排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消除不同創新方式間的相互干擾,比如漸進創新與突變創新所需的資源、能力等一般情況下會有較大的差異,如果用同一個組織結構實現,則會產生破壞性沖突或者一方主導另一方的情況,而通過結構雙元的組織安排,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周俊、薛求知,2009)。另一方面,結構雙元的組織安排可以在保證相關資源集中投入的前提下,各子結構的部門通過業務的專業化,有利于員工迅速獲得及提高專業知識與技能,為企業內部各種創新性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能力保障。
企業的情境雙元設計表現為在企業的整體層面同時進行協作能力與適應能力的構建。企業是一個具有目標指向的系統,通過協作能力的構建,使得企業所有的單元與部門都具備為實現既定的管理目標而協調一致地開展各項業務活動的能力。然而企業所面對的外部環境是多變與復雜的,需要企業通過適應能力的構建,使得它能夠具備在一個變革的環境中建立起快速高效地進行組織重構的應變能力。這就一方面要求所有員工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及各項業務活動,在工作中展現出較強烈合作愿望與意圖;另一方面要求企業需要刻意營造一個適宜的組織情境,使得所有員工在面對一致性與適應性這兩種具有相互沖突特征能力需求時,能夠自主地分配與安排各種資源,有效地激勵企業員工進行協作能力與適應能力的培養,充分展現其雙元特性。最終,使得企業以一種平衡與折衷的組織形態,應對環境變化帶來的對突變創新與漸進創新、探索能力與開發能力匹配需求的挑戰。
四、 結語
漸進創新與突變創新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創新方式,它們的能力基礎也是相異的,這就必然要求不同的組織安排來與之適應。通過雙元設計,使得組織能夠同時實現探索能力與開發能力、漸進創新與突變創新高水平的匹配,既保證組織在不確定環境下不會由于對漸進式技術創新的過度關注而錯過突變性技術創新帶來的新的商業機會,也防止了組織對探索創新的過度追求而陷入“創新陷阱”,從而為組織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經營與發展環境,提高組織的創新績效。
參考文獻:
1. Duncan, R., B, 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Designing deal structures for innovation. in R Kilman, and L Pondy(eds.).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design. New York: North Holland, 1976: 167-188.
2. 李垣,劉益,王建國.企業技術創新.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3:25-27.
3. Ettlie, J. E., Organizationa1 policy and innovation among suppliers to the food processing sector. Academy Management Journal, 1983(26): 27- 44.
4. Atuahene - Gima, K. Resolving the capability- rigidity paradox in new product innov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5,69(4):61- 83.
5. 張玉利,李乾文.雙元型組織研究評介.外國經濟與管理,2006,28(1).
6. 周俊,薛求知.雙元型組織構建研究前沿探析.外國經濟與管理,2009,31(1).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項目號:2012SJB630045)。
作者簡介:潘持春,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講師,博士。
收稿日期:2012-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