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程里程數:670Km
單程路線:廈門-寧德-周寧-屏南
福建的春天藏著私心,重北輕南。對于閩南人來說,大自然一歲一枯榮的生命輪回并不具有深刻跡象,尤其在廈門,四季都是綠色,半寐半醒之間,春天就不著痕跡地來了,很快又走了。所以,要踏進春天的領地,還得往北走,比如說寧德。在寧德金涵上金貝村,畬族人會在每年春初的農歷三月三,讓情意萌動的年輕男女用山歌來叩醒這個萬物復蘇的季節。
霍童新綠
廈門-沈海高速-104號國道-303號省道-霍童
沿著沈海高速,在漳灣出口轉進303號省道,再前行約20公里,寧德霍童就已在我們眼前。漳灣出口處臨近霍童溪的入海口,挺有意思的是,在到達霍童之前,我們沿著霍童溪的行進道路途經了三個鄉鎮,分別叫七都、八都、九都,再聯想到近海三都島所在的三都鎮,這些以數字加上“都”來命名的地名,想必有什么歷史上的典故,可惜車上的朋友們都不太明白,雖有求解之心,也只好作罷。
霍童溪穿霍童古鎮而過,這條據說是福建水質最好的河流,河岸邊盡是卵石,對霍童來說,它意味著很多,既是母親河,又讓安枕在群山之間的古鎮多了幾分靈氣,尤其是在這樣的春天,盡管水量不豐,但尚還清冷的河面上漂浮著的那幾只水鴨,不由得讓人想起“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古話。
古鎮西邊就是連綿的群山,遠遠望去,如完整的墨青色幕布一般遮住天際線,不曾玩弄留白的意境。我是說,它的植被保護得是如此之好,不曾有山林開發留下泥土裸露的傷疤。而事實也是,霍童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6%,盡管現在仍只是林木萌發新綠的時節,但眼前的好山好水,已讓我們恍如有了變身森男森女的感覺。
群山占了大地盤,老鎮就只是鋪滿了緊夾在山地與霍童溪之間的一小塊平原谷地。而老鎮之老,既在于這里有萬年前的史前文化遺跡,又在于它有匯集多種精湛民間藝術的明清古建筑一條街的存在。
對毫無生命氣息的史前文物實在是沒有興趣,我們更想看一看那條霍童溪邊上的明清舊商街。舊商街尚寬大,不長,但幽深。幾百年前的繁華至今仍能從兩邊林立的店鋪中感知一二,盡管大多都是些破敗不堪的老鋪子,諸如傳承家業的剪刀作坊、老師傅雙鬢已白仍親自操刀的理發室、物件擺放雜亂的五金百貨店,但這些都是氣息安詳的老生活,徜徉其間,只知惜懷。
明清古建筑大多集中于舊商街的街尾,保留著祖先們的群居特色,通常以族姓為單位,一戶一家或者一戶多家。在建筑材料上,古民居外觀材料分木質、青磚與三合土墻三種。木質結構的,總是舊時的貧敝人家。青磚外觀的,想也是非富即貴,當然也是文化之人,好多青磚大院里,門前都會有雕刻精美的牌匾,而墻上及木窗上的石雕與木雕,更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不過,所有的差異都難逃時移世易的無情,我們站在這里,只能感嘆物是人非。
和福建眾多沿海城鎮一樣,霍童在明朝倭患時期也多次遭過侵犯,為了抗御外敵,當時的霍童人在為居宅布局時,很聰明地設計了迷宮巷道,既方便撤退,又可以攻擊那些陷入迷宮中的小撮敵人。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我們在古民居間多次迷路,明明直線走向的巷子,走不多遠又多出一岔道,然后再多出一岔道……如果有朋友在霍童,最好還是讓他們帶路。
晚餐匆匆吃過,又到鎮上尋了一旅館,早早睡下,第二天,周寧縣浦源鎮的鯉魚溪還等著我們。
雙鎮傳奇
霍童鎮-303號省道-931號縣道-302號省道-周寧-浦源鎮-屏南-漈下村
浦源鯉有情
從霍童出發,順著西北方向的303號省道線前行至931號縣道的拐彎處,右拐上橋過了霍童溪,就駛上了蜿蜒于群山之中的縣道,天氣并不好,陰沉之外還飄著一點薄霧,司機不敢走得太快,平常只需一個多小時的路程,我們花了兩個多小時,但好歹我們也是安全到了浦源鎮浦源村。
浦源村在周寧縣城的西北方,兩地相隔不過四公里。2006年,福建省旅游局曾聯同東南衛視舉辦過尋找“福建最美的鄉村”活動,淳樸而又有著豐厚歷史積蘊的浦源村榜上有名。這里有始建于宋朝的鄭氏宗祠,有明清朝遺留下的古民居,也有帶著崇神色彩的鯉魚溪,以及讓我覺得非常奇怪的魚冢。
長約半公里的鯉魚溪,蜿蜒著穿村而過,原名本叫東洋溪,八百多年來,因為及膝的河水中長年漫游六七千條鯉魚,人們又以“鯉魚溪”相稱。溪兩岸以石砌成,留了大約兩米寬的步行街,方便村民行走。而青瓦木房的明清古民居夾溪而建,據說先人們在規劃時以八卦圖形來建構,更為這條溪增添了歲月和文化的厚重。
明清古街是前往鯉魚溪的必經之路,據當地人講,這條舊商街是古時候閩東通往閩北的要道,所以曾經商鋪林立,繁華無二。盡管如今街邊仍有不少店鋪,但怎么比得了舊時的光景?街頭巷尾賣光餅的鋪子非常多,游客買來通常也不是自己吃,留著去溪邊逗鯉魚呢。
如果要探究溪里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鯉魚,那要追溯到浦源的建村史,而下游的鄭氏宗祠與之大有牽連。村里人講,南宋嘉定年間,鄭氏一支從河南遷到閩東的浦源,當時喝的就是東洋溪的水,為防外人投毒,也為了澄清水質,他們就在溪里放養了鯉魚,這可是名副其實的“生命之魚”。不過,魚多了就有人捕食,于是,當時的族長鄭晉十公召集村民定下鄉規,保護鯉魚,并為此還想出苦肉計,誘引自己的孫子前去偷偷捕魚,然后當場抓獲,在鄭氏宗祠里狠心地將孫子打得皮開肉綻。
老先生都能如此豁開去,村里人也就不再吃鯉魚,一代一代地傳到現在,鯉魚越來越多,而浦源人對鯉魚也慢慢由護愛變成敬仰。他們在岸邊種蒲草,修下水道,為了減少鯉魚的敵人,甚至連鴨子也不養。逢到雨季,溪水上漲,鯉魚甚至還會蹦到別人家里,馬上又被放生。
這一切都可以理解,但最讓我們驚詫的是鯉魚溪下游的魚冢。村民的考慮非常周到,即便在鯉魚死了之后,也要建座墳墓來讓它們和人類一樣入土為安,甚至還要舉辦大型的祭祀活動,村里的長老們需在魚冢前上香、三拜九叩,然后畢恭畢敬地念完229字的魚祭文“……鯉魚溪人謹以三炷馨香一卮酒,致祭于鯉魚亡靈,溯吾先祖,數百春秋,為澄溪水,放養爾類,螽斯繁衍……”
這實在是我頭一回聽說的奇事,但又不得不感慨,這么一個小村子,人與魚,人與自然之愛,還能臻此境界。只是,回頭一想,這原本好好的傳統活動,不知現在又會夾雜多少商業表演因素,畢竟,我們進村可是花錢買過門票啊。
漈下武霸氣
看過浦源村,午飯之后離開,上302號省道線直奔屏南甘棠鄉的漈下村。它的大名早有耳聞,因為地處鷲峰山脈的中段,古村子自古交通不便,與外界的溝通也少,得以保存眾多格局完整的古跡,而且漈下民風甚健,鄉民有習武之風。
然而,眼前漈下給我的第一感覺并沒有武士那樣的蒼勁,反倒溫婉很多。一進村,一條500多米長的龍漈溪蜿蜒村中,溪水清澈見底,徜徉其中的五彩鯉魚實在是太眼熟不過。漈下村人沿溪修建木棧道一條,溪頭有一座高大的水車,木輪牽引著古時的舂米搗谷設備,這不是久違的鄉村景致嘛。
村里的老房子身上混雜著不同時代的痕跡,層層剝落的墻體大顯凋敝,看著總是不入時,文革時期的宣傳語像是成了它們永遠不落的胎記,而青瓦與飛檐之間的屋梁,分明還有舊時工匠的精美雕刻技藝,隔著時空宣示自己早已走遠的歷史。
漈下村是清朝虎將甘國寶的祖居所在地。看到村子中間的古城樓,才步入之前意識的正軌,隱隱覺出他的虎氣來。古城樓建于明末,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據當地人講,與這個古城樓同時建起的還有環村的老城墻,明末清初時,漈下村附近山上賊匪橫生,村民為了自衛,才有這遺存至今的老城墻城樓。我們在村里走一走,居然發現有些民居土墻上還布著槍眼,原來這也是軍民兩用的“碉堡”。古城樓的城門正上方提著“漈水安瀾”四個行書大字,合乎音韻的雅致,又分明透著撫平亂世的霸氣,沒有偌大口氣,誰敢妄提“安瀾”?
至于練家子的事,村民確實各有一手,以虎尊拳為代表的民間拳術世代相傳,現在他們還專門成立了武術表演隊,時不時就到村里的甘氏宗祠里擺弄一番,至于器械,也不講究,飛花摘葉自然還不可能,但隨手抄起板凳、鋤頭、木棍對練起來,也是有板有眼。
村里的甘姓人把古城門當成自己的吉祥之門,所以世代都對它珍惜有加,長久以來,它還是村里的婚姻殿堂,因為古城樓還與村里的的一條古廊橋“花橋”相依相連,按照漈下村的傳統,凡甘姓男子娶親,在將新娘子娶進自己的家門之前,都要先帶著新娘步入城門,繞城內一圈,才算得數,而甘姓女子出嫁時則要先繞城內一圈,才能出城門完成嫁娶。看來,見證過無數對男女婚姻的古城樓,應該被叫做“姻緣之門”才對。
花橋是村里現存的三條古廊橋其中之一,也是最有人氣的一條,其東端連著古城樓,西端則接著水碓樓,四扇八柱,兩排都有靠背條椅,平日里,村民都會聚集在這里拉扯家常,或只是在夏天納涼午睡,既有廊頂遮蔭,又有撫溪而過的涼風,太安逸了。
畬寨上金貝,春日情歌
甘棠-202號省道-901號縣道-304號省道-寧德-上金貝村
在漈下村吃完早餐,趕回寧德,最后一站就是距蕉城區不過十分鐘車程的金涵上金貝村。
隱藏于低山丘陵之間的上金貝因為全是畬民居住,所以也叫畬家寨。在為什么取名上金貝的問題上,有人從文字訓詁的角度著眼,在推測村中古墓為建文帝之冢的基礎上,再生推測,說它意指建文帝金蟬蛻殼,入佛歸隱之處,這個想法未必靠譜。但是這樣一個太過突兀的地名,應該別有用意,至于具體為何,我也說不上來。
村子很小,戶數也不多,不需一個小時就能走完全村,而有意思的是,你對上金貝的喜愛,會在這不到一小時的時間里越陷越深。首先,優雅的白色是全村的主色調,畬民的房子白墻青瓦,雖沒有明顯的馬頭墻,仍讓人想起皖南樸素典雅的徽派建筑。而周遭山林的綠郁靜籟,讓你深處其中而不得不隱約誕出幾分出世之惑,城市生活再怎么強調慢,也絕不會慢過這里。
再過幾天,這里就會熱鬧起來。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對于畬族人來說,都是可以與春節相提并論的重大節日,來自羅源、古田和福安等地年輕的畬族男女青年會身著華服,輪番起舞,用直白而淳樸的情歌對唱來迎合春天的腳步,至于每年在村子里舉辦的,像保留項目“上刀山”、“下火海”這樣的“特技表演”,則是原生態畬家風情在崇神信仰中的殘酷一面,但他們深信,這是接下來一年風調雨順萬事平安的保證。
山歌、愛情與春天,不禁讓人聯想起漢民族古已有之的上巳節。三月三的畬寨,其實也是向外客招待畬家美食的節日,我這樣的人,自是圖此種福利,想象那種吃著濃香烏飯,喝著潤喉米酒,聽點山歌小曲兒的日子,也要喜不自勝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