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州薌城,符合我們對一座好城市的各種想象,
有多種維度的吸引力和趣味。
它有歷史:老街香港路是唐宋至明清時期漳州城的中軸線;
民國時期,陳炯明的閩南護法區自治實驗始于這里,
當年引領潮流的騎樓街巷如今仍排排矗立
敘說著那場造夢般的理想實踐。
它亦有生活:騎樓廊道相連的“家園”感,讓薌城保留著
現代都市缺乏的人情網絡;老街、老手藝以及老薌城人的堅守,
彰顯這座城市令人艷羨的溫和緩慢的新陳代謝。
而我們此行中遇到的、從都市奔向薌城之人怡然自得的生活態度,
更影印出一座“志”在理想的好小城。
位于薌城的中山公園,始建于1918年10月,原名漳州第一公園。園內石碑刻有“博愛”、“自由”、“平等”、“互助”,分別為孫中山、章太炎、汪精衛和陳炯明題寫。1920年8月,陳炯明率軍回粵,福建督軍李厚基派張毅踞漳州,時利用寺廟盤龍石柱四根,在公園內府署前古榕樹下建“龍柱亭”,并立鐫文石碑,宣揚其“治漳政績”。1926年8月,國民革命軍何應欽率部攻克漳州,廢“龍柱亭”石碑,另立孫中山的《建國大綱》碑,廢陳炯明立的“漳州公園記”碑亭,改為“中山紀念亭”,并另立碑文,鐫孫中山的《總理遺訓》和何應欽的《中山公園記》。
威鎮閣,俗稱八卦樓,是漳州城的標志性建筑,福建省十大古建筑之一。威鎮閣始建于明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數百年間,幾經毀建。1997年重建,為三層八角樓閣,占地9畝,高57.88米,踞九龍江畔,望漳州府城,與建在芝山上的威鎮亭遙相響應。威鎮閣主樓雕梁畫棟,彩畫、紅木雕刻獨具風格,栩栩如生;樓中辟有“中華燈謎”第一館,館內收藏有“國粹一號端硯”及中外燈謎資料萬余件等。
1932年春,中央紅軍為了粉碎敵人經濟封鎖、向外發展,提出攻打漳州的決策,由毛澤東率領紅軍第一、五軍團組成東路軍東征閩南,并于4月攻克古城漳州,毛澤東進芝山紅樓,在那里部署工作,推動閩南革命形勢的發展。芝山紅樓座落在薌城西側芝山南麓,漳州市政府機關大院內,原為美國基督教會創辦的潯源中學校長樓。該建筑為西式兩層紅磚樓,精巧別致,一樓之下有地下室,樓內當年毛澤東的臥室、工作室以及紅軍標語仍保留原樣。
漳州文廟位于薌城市區,是我國四大孔廟之一,也是漳州城內最大的古建筑群,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始建于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元、明、清均有重修,漳州府學亦設于此。文廟現占地約6000平方米,有儀門、戟門、丹墀、月臺、大成殿,兩旁為東西兩廡及敬一亭等。漳州文廟具有很高的古文化和歷史文物價值,大成殿內部結構和細部裝飾據專家考評均為宋代遺物,是研究宋代文廟建筑的珍貴實例,也反映了當時閩南一帶較高的石雕技術和建筑水平。
漳州牌坊數量眾多、內容豐富,歷來聞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牌坊,為位于薌城區香港路的“尚書、探花”、“三世宰貳”兩座明代牌坊,和位于新華東路東端岳口的“閩越雄聲”、“勇壯簡易”兩座清代牌坊。這四座牌坊均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為石仿木結構,3間5樓12柱。其中兩座明代石牌坊南北相對跨街矗立,建筑細節渾樸精致,花、鳥、人獸各具神韻,彰顯漳州傳統石雕藝術既精致典雅又豪放流暢的特色。
在薌城老街,依舊保留許多老字號,如天益壽藥店、萬圓錢莊、新生布行。這些老字號不僅承載漳州老城的建筑歷史,更是漳州古城商貿歷史的一種呈現。薌城老街如香港路,清末至民國初期,逐漸成為漳州南部的主要商業街,延安南路北段亦是舊時漳州主干道。如今這些老字號,只有少數幾家依舊沿著原行業的軌跡在營業,如有150多年歷史的天益壽藥店,依舊在街口做著醫藥營生;大多數老字號,只留有招牌一副,招牌下所經營的,往往是不再關聯的日常雜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