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騎樓#8198;是商人的建筑,是最早的SOHO。
在東南亞文化圈中,許多城市遺存有外形相似的騎樓街,新加坡、海口、潮汕地帶和廈漳泉三城閩南地帶等仍能見到保存得較為完好的騎樓建筑。這種將生活與經商融為一體、并具有可復制性的建筑是中國最早的SOHO,記錄了以華僑為主的商人群體的奮斗軌跡。
在近代,漳州薌城區由于其優越的港口位置,成為東南沿海的經濟重鎮,在漳籍海外華僑的資金支持下,以及陳炯明其時領導的閩南護法區政府的著力經營下,騎樓街區誕生了。1918 年陳炯明率援閩粵軍入漳,聘用周醒南等人進行城市改造,他們沿用了廣東城市改造的規范,賦予城市以寬敞的路面、洋樓建筑、街區公園等。在香港路、延安南路及周邊以店鋪為單位集資進行騎樓改造,在建造手法和施工方面都表現出早期騎樓的樣式。
漳州薌城區騎樓街區以竹篙厝騎樓為基本單元,形成較為完整的近代商業骨架。這些街區基本兩面封閉,面向道路時完全開敞,在兩個方向上能夠有極強的人流流動。騎樓的走廊形成了一個半封閉的公共空間,人流的駐足不僅實現了商業的訴求,也達到了聯系的過渡,于是,城市、騎樓街道、商鋪之間親密的空間聯系建立起來了。另外一層過渡,則是商住騎樓本身的居民在生活上的鄰里過渡,走家串戶,嬉戲的小孩可以從這頭跑到那頭。同時,又很好彌補了閩南炎熱多雨的天氣給路上行人造成的不便。
漳州薌城區的騎樓歷史街區是福建省內保存得非常完好的一片街區,電影《云水謠》曾在這里取景,開篇的生活場景重現了騎樓街的熱鬧生活:街面上各種老字號的商鋪鄰里,回廊里外的空間又可以容納小販擺攤,街道行人如梭,也可通車,樓下吆喝的,樓上喝茶唱戲的,小巷子里穿梭玩鬧的不亦樂乎!如今以臺灣路、香港路為主體的騎樓街區仍然保存著伊始的格局,只對建筑的細部做了些許修繕,展現閩南人生活傳統的老商鋪,諸如手工竹制品、婚慶用品和佛堂祭祀仍舊在經營。
走進騎樓里,更能感受到建筑實在的年份。一樓一般是木制的房梁、樓梯,青磚與石頭結合的地面,略顯幽暗的廚房和加建得迥異的現代衛生間。未整改的騎樓二樓往往保留著木板結構,有不少已經年久失修,有些房子在二樓主體空間尚保留大廳高堂的結構,有些房子則因易手與分家造成的變遷,早已尋不回以前的痕跡。
整片騎樓街區在人流上略顯寥落,而內容上則有些雜亂,在新舊轉換之間這片街區無法實現自行生長。建筑的生命有其年限,而歷史與文化的傳承、旅游的流動則是持續不斷的。所以,如何讓騎樓街區再生、重活,在保持征貌的基礎上融入新的旅游生命,從建筑改造和旅游發展的角度能夠有哪些好的創意?本期雜志特邀廈門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王紹森老師,及其研究生吳楊共同討論騎樓的再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