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咖啡館的十年,收藏了一個城市的十年,也收藏著一群人的文藝青春。
貴叔喜歡隨性的生活:在老房子里,看書,與朋友聊天。于是當他遇見百家村里一幢有院子有水井的老別墅時,就開了這家叫“第六晚”的咖啡館。貴叔說咖啡館像一個窗口,可以接觸不同的人,是除了家和工作以外的第三空間。與其說是咖啡館,“第六晚”不如說是貴叔的大客廳。大概沒有一個咖啡館,能這樣聚集了城市里一群有相同愛好和性情的人。
10年前的廈門,咖啡館在廈門很稀有,常被冠之以小資、文藝之類的詞語,但那時“文藝青年”還不是用來調侃和略帶自嘲的貶義詞語,第六晚便是這樣一個小資文人的集合地。因為有舒服的音樂,暈黃的燈光,一些有趣的書和還算寬敞的院子,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咖啡的香味不斷縈繞,所以總有人帶著城市中或積極或消極的漂泊感,來此暫歇。他們有著不同的職業和背景,因為對文學、電影、音樂有小熱愛而氣味相投,談天說地。
和第六晚同時誕生的,還有一個同名的論壇。在那個沒有豆瓣,也沒有微博的年代,許多對生活保持著敏感發現和體會,以及對未來懷有小小夢想的人們,在這里敲入一段段文字。直到多年后,依然有人回來找尋,當年感動自己的只言片語。
有人在這里遇到知己,有人在這里重拾詩歌,有人在這里分享旅行,有人在這里用音樂表達,所以“第六晚”總是不缺乏各種活動。最開始只是朋友間的分享會,到后來就有各種主題的沙龍:比如詩人羞澀的聚會和大膽的朗誦;貼滿整面墻的影像展或是畫展;甚至古琴演奏沙龍……再后來,出名的不出名的民謠音樂人紛紛在此演出,各種音樂在此暗暗聚合,這里也因此成為國內獨立音樂和民謠音樂的著名演出場所,演出時的海報,也被制作成明信片流傳甚廣。
貴叔說,咖啡館要有自己的靈魂和審美傾向。現在已經很少有那樣的狀態了,不知是不是因為時間變快了,或者是大環境不同了,總之,守著一個小店的那種心情,也沒有了。
自從牽牛花死后,院子里的藤蔓植物由西番蓮到葡萄,果實不多,第六晚的老朋友都會記得那味道。新的一年,第六晚會重新迎來一場吟唱,他們說,生活只給我們意想不到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