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思想巨匠康德說過:“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這句充滿了感情和智慧的名言,充分體現了人生的理想與價值觀在一個人的生存需求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
事實上,塑造價值目標、追求精神動力,從來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命題,而是取得成功、構建幸福的前提條件。在這個過程中,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始終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雖然《周易》的內容深秘玄奧又博大精深,但是它對中國古人,尤其是古代士大夫在人生價值選擇上的影響卻是直接的。具體而言,《周易》中所大力倡導的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和開拓精神,不僅成為中國古代知識階層的主流觀點,更是中化文明得以傳承至今的重要的內在驅動力。
《周易》熱切追求天人合一,要求人們“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它推天道以明人事,試圖以整個宇宙的廣闊視野來考察人生,確定人生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它一方面要求人們順天而動,適應自然,使人類與自然相互協調;另一方面又主張發揮人的主體意識和能動作用,“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對自然界加以合理引導、開發,使之造福人類。這就是《周易》中重要的“趨時”思想,即一種將個人的主觀努力與外界客觀條件的轉變相互結合、統籌規劃的理論。本著這種精神,《周易》要求人們效法天地自然生生不已、健動不息的本性,做到“剛健中正”,保持一種積極進取、兢兢業業、自強不息、及時立功的人生態度和開拓精神,也就是所謂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這種人生理想觀一經推出,便產生了巨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成為中華民族千古一脈的精神動力。
歷代許多易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乃至政治家都將其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從《史記》中“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呼聲,到面對沉沉暮氣而勇敢地喊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一代名相王安石所規劃的變法宏圖,再到民族英雄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詩句,《周易》積極進取的人身價值觀無一不在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魯迅曾說:“我們從古以來,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這些偉大的先人們,在《周易》人生價值理想的感召下,堅定了信念,鼓足了勇氣,完成了責任,實現了價值。所以,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周易》的人生價值觀與它的宇宙觀、社會政治觀、歷史發展觀一樣,無疑應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份重要財富而為今人所重。
除此之外,《周易》“自強不息”的精神不僅僅停留在個人內在道德品性的充盈和主體價值的實現,而是與“厚德載物”、“振民育德”、寬容敦厚、進德修業的精神結合在一起的。這些思想家、政治家們或追求自身的道德修養,或通過著書立說倡導仁德之治,或以自己的政治實踐施德于眾,造福于民。凡此種種,都生動地再現了《周易》“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和博大情懷。
《周易》是“歷久”的,也是“彌新”的。相信對于亟須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重塑社會價值觀的國人而言,“易道廣大,無所不包”的《周易》必將凸顯其深刻而廣泛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