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象征主義和意象主義是19世紀至20世紀在歐美影響較大的兩次詩壇革命。象征主義詩歌被視為開創西方現代文學的濫觴,意象主義被譽為“英語文學中的一場革命”。因為兩派有著密切的歷史聯系和一些相同的詩論主張,所以常常會被人們混淆。本文試圖以象征主義代表人物艾略特和意象主義代表人物威廉斯的詩歌為例,從哲學基礎、詩學特征等方面來分析兩者的區別與聯系。
關鍵詞:象征主義 意象主義 哲學基礎 詩學特征
象征主義和意象主義是19世紀至20世紀在歐美影響較大的兩次詩壇革命。象征主義19世紀中期興起于法國,之后迅速影響歐美各國。意象主義于20世紀初風靡英美詩壇。意象主義產生初期曾受到象征主義的影響和推動,而20世紀20年代,后期的象征主義又從意象主義那里汲取了經驗。同時兩派都反對浪漫主義詩歌中詩人對主觀情感的過分宣泄,主張詩人的主觀情感應該通過客觀的事物得到含蓄的表達。因為兩派有著上述的歷史聯系和一些相同的詩論主張,所以常常會被人們混淆。本文試圖以象征主義代表人物艾略特和意象主義代表人物威廉斯的詩歌為例,來分析兩者的區別與聯系。
一、哲學基礎 象征主義以19世紀唯心主義哲學為基礎,主要的理論來源是叔本華的“唯意志論”和瑞士神秘主義哲學家史威登堡的“對應論”。“唯意志論”是一種主張意志是宇宙的本體、意志高于理性的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哲學。“對應論”認為自然界萬物互相感應,互為象征并與人的心靈相通對應,物我之間存在著一種隱秘的“象征”關系。象征主義詩人以這些哲學思想為理論基礎,認為客觀世界是主觀世界的象征,強調真理產生于人的主觀意識而不在外部客觀世界中。人們面對客觀世界時,要透過主客觀世界之間的象征聯系,通過非理性的神秘的內心體驗,實現對真理的認識。象征主義的哲學基礎明顯帶有自柏拉圖到黑格爾的現象本質的二元對立的理性思維傳統,這也是象征主義比意象派更富于哲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意象主義主要受柏格森的“直覺說”和東方文化哲學的影響。柏格森所謂的“直覺”是與理智對立的,是不可分析、不可言傳的內心體驗。意象主義深受此理論影響,重感覺,輕理性,認為理性只能看到事物的實用性,唯有直覺才能發掘事物的獨特性。意象派代表人物休姆等人就提出了“藝術=直覺=意象”的論斷。意象主義的藝術特征還與東方古典詩歌有著緊密的聯系。中國古典詩歌及日本俳句注重意象、精煉直接的藝術特色以及道、禪的哲學思想都對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二、詩學特征
1.價值觀 由于象征主義的哲學基礎是“唯意志論”與“對應論”,因而強調詩人主觀世界的存在,著眼于表現抽象的思想觀念,以及對藝術、生活和人生哲理的理性探索。艾略特在其詩作《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把黃昏描寫成“好似病人麻醉在手術臺上”,這并非是對黃昏景色的客觀描寫,而是以“黃昏”為客觀對應物來象征當時西方病態社會中人們的病態生活,表現出現代人對病態世界的無奈與彷徨。他的代表作《荒原》中更是多次出現詩人思想觀念的對應物,眾多的神話、典故、傳說所要表現的就是詩人對西方文明社會精神荒原的絕望心情與痛苦思索,并表現出拯救現代荒原的理性探求。
而意象主義的價值觀是非固定的、流動的。意象主義追求的是靠非理性的直覺與創造性在剎那間表現一個理智和情感的復合體即“意象”,它直接具體,無需描述,只有呈現。意象主義創造的只是意象,不像象征主義那樣必須是表現主觀世界的“客觀對應物”。以威廉斯的詩歌《槐花盛開》為例:
就在那些 / 翠綠 / 堅硬 / 古老 / 明亮 / 折斷的
樹枝 / 中間 / 白色 / 芬芳的 / 五月回來了。
這首詩通過對色彩(白色、翠綠)、質感(堅硬)、氣味(芬芳)的描寫,把詩人的主體感受(對春天到來的喜悅)和自然界的客體(槐花盛開)融會成一個主客體交融的整體意象。
2.真實觀 象征主義認為詩歌的目的是為了表達主觀意識,強調人的意志是世界的中心。象征主義雖然也強調意象相諧,但更追求超出“象”外,追求象外之意、境外之境、味外之味。后期象征主義更是把詩歌創作導向宗教神秘主義的意境中,建立起象征主義的神話體系,將玄學典故、宗教神話與象征意象結為一體,表現出空靈虛無的特征。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就并非是描寫地理意義上的荒原。“荒原”只不過是詩人描寫現代西方社會的客觀對應物,詩人借此表達對西方世界及精神空虛的空心人的絕望情緒。艾略特的后期詩歌更多地運用宗教故事、神話傳說、玄學典故等,將人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探索,遁入到宗教神秘不可捉摸的虛無之中。
意象主義的哲學基礎是柏格森的直覺主義,主張通過直覺來查知事物的獨特內涵,認為藝術家的任務是通過直覺來捕捉生活中的意象,而不是通過某種思想、觀念的對應物。因此,他們反對探求事物之間的深層聯系,主張把詩人的感受、情緒隱藏在具體的意象背后。威廉斯就反對艾略特在詩歌創作中旁征博引、晦澀的學者式風格。他企圖用自己的詩作證明,離開了學院派詩歌奉為基石的哲學、神話、典故等,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習而不察的事物也同樣可以產生豐富的審美體驗。他所描述的一切,無論是景觀,或是物品,或是人物,都是美國日常生活中最平凡、最不起眼、最貌似缺乏詩意卻又最真實、最能反映這個國家的價值所在的事物。
三、表現形式 象征主義主要通過象征、隱喻的手法,來激發讀者的聯想,倡導在寫詩時盡量避免描繪事物的明確線條和固定輪廓,詩歌的整體形象朦朧曖昧,語言晦澀難解,充滿神秘主義色彩和深奧的玄思,其主題常常是生與死、靈與肉、靜與變等哲學問題。
艾略特對17世紀英國玄學派詩歌情有獨鐘,這使得他的詩歌具有隱晦曲折的顯著特色。從思想內容方面看,艾略特的詩作大多表現世界大戰給人類尤其是人類文明或精神造成的災難性后果。他作品中象征的多義性、暗示性,使得作品內涵意義豐富復雜、晦澀難懂,需要讀者具有一定的藝術感受力和理解力,才能把握“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如《荒原》中的“火”,在《對弈》一章中,“七枝光燭臺的火焰”,是上層婦女驕奢淫逸生活的象征;而在《火誡》一章中,“火”是圣火的象征,又是欲火的象征;在《雷霆的話》一章中,“他隱身在煉他們的火里”,“火”又指煉獄之火,成為純潔的象征。
意象主義與象征主義相比,不那么神秘莫測。詩中所描繪的形象大多輪廓清晰、線條明朗,而且用詞簡潔,絕不賣弄辭藻。其詩歌語言大多源自生活,樸素平實。在韻律上,意象派強調詩的內在節奏,主張按語言的音樂性寫詩。威廉斯的著名小詩《紅色手推車》頗能說明這一點。
這么多東西 / 依仗 / 一輛紅色 / 手推車 / 雨水中車身 / 透亮 / 幾只小白雞 / 在一旁
這首詩生動地呈現了一幅平凡而恬靜的鄉下雨后的生活畫面:一輛綴著晶瑩閃亮的雨滴的紅色小推車靜靜地停靠在一群白色的雞旁邊。這首小詩沒有明確表示什么觀念的東西,威廉斯只是捕捉了生活中的幾個具體意象(“紅色手推車”和“白色小雞”)來客觀呈現,詩人不介入情感,不主觀評判。瞬間的體驗就凝結在16個單詞組成的寥寥數行里,這種海明威式直白而精煉的創作技巧恰恰體現了意象派代表人物龐德提出的“絕對不使用無益于表現的詞”的創作理念,從而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思考空間。威廉斯的另一首詩作《詩行》也異常簡約,頗有日本俳句的意味。“樹葉呈灰綠色,/杯子破了,亮綠”,這首詩仿佛一幅靜物速寫。詩人只把眼前景象如實呈現,用鮮明的色彩對比來沖擊讀者的視覺。讀者讀罷只意識到眼前物體的存在,而絲毫覺察不到,也無需覺察呈現此物的主體的存在。
威廉斯的詩歌理論并不系統,但他確實代表了與艾略特不同的創作思路,這使得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詩歌沿著接近群眾生活和現實世界、在字法上比較自然的方向發展,在打破艾略特派學院詩歌的桎梏上起了重大的作用。
象征主義和意象派都強調意象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之間的和諧一致,都重視詩歌形式、音律的美,努力建構全新的詩意時空,對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的繁榮與成熟起到了促進作用。但就二者之間的成就比較看,象征主義又高于意象派。意象派詩人一味追求篇幅的短小和絕對的意象,以及瞬間形成的思想和感情的復合體,這不僅有其明顯的片面性,而且脫離現實,很難表現浩瀚的生活,在處理帶有抽象哲理意味的題材方面顯然不及象征主義。
參考文獻:
[1] 查爾斯·查德威爾.象征主義[M].周發祥譯.北京:昆侖出版社,1988.
[2] 黃季英.象征主義與意象主義在中外文壇上的發展與影響[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1,(12):43-45.
[3] 徐艷萍.評威廉斯·卡洛斯·威廉斯的《紅色手推車》[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3):95-97.
基金項目:天津市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T.S.艾略特詩歌中的后現代性研究”(項目編號:20082222)
作 者:侯靜華,中國民航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山東大學文學與傳播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與高職教育。
編 輯: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