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中國當代油畫拍賣最高紀錄的保持者,張曉剛一直扮演著風向標的角色。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中國當代藝術版塊隨整體市場調整,但張曉剛的重要作品每次面市,都能引起巨大的反響,甚至帶動整個版塊的起伏,他也因此被譽為“救市主”。
身為中國當代藝術“F4”的一員,張曉剛在1992年開始創作“血緣:大家庭”系列作品,隨后在栗憲庭、張頌仁、程昕東等人的支持和推動下,開始進入國際性畫展,并吸引了國外藏家的注意,這為其未來市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94年,張曉剛的作品開始進入拍賣市場,他的《創世篇》在中國嘉德以25,300元成交。但直到2004年,這一時期仍是其市場的積累階段,每年上拍量和成交價格均比較平穩。
2005年,張曉剛作品市場迎來了爆發期,作品上拍數量從之前的個位數一躍升至當年的12件,最高時則達到2008年的84件,年度成交總額也達到了將近2.9億元。但是隨著經融危機的到來,其作品上拍量在2009年急速下降,成交總額也因此大幅減少。
但僅僅一年之后,中國藝術品市場再次擴張,張曉剛作品的市場也真正迎來了繁榮期,并且在2011年達到了頂峰。在香港蘇富比春拍,他創作于1988年的《生生息息之愛》以6,656.852萬元成交,一舉刷新了他幾個月前剛剛創造的中國當代油畫拍賣紀錄。同時在該年度的拍賣市場,張曉剛早期創作的兩件“血緣:大家庭”系列作品也以高價進入了他迄今為止作品拍賣價格成交前三甲的行列。而在他的高價作品榜單中,大部分作品都來源于他的“血緣:大家庭”系列,再次證明了該系列在張曉剛作品中的重要性。
在即將到來的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作為張曉剛早期代表性作品之一,一件他創作于1993年的《天安門一號》也將亮相拍場,其結果同樣值得人們期待。